依從心靈聲音
來源:作者:陶復元時間:2014-07-30熱度:0次
如同往常,打開《散文選刊》,一行《蘇滄桑散文專輯》首先跳入視線。讀罷為家鄉臺州榴島——玉環擁有如此才女驕傲,可以說蘇滄桑散文,是我讀過的最好散文。蘇滄桑“散文中的天籟之音”之贊譽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寧靜與秀美,空靈與雋永是蘇滄桑散文的最大特點,今天有機會再拜讀浙江文藝出版社蘇滄桑所著《所有的安如磐石》,仍然心澎湃。為滄桑的文思才情所折服。
《所有的安如磐石》全篇以“它”、“我”、“他們”、“眼前”、“遠方”五個專輯鋪開。
蘇滄桑是富有使命感,有責任的作家。通過對“自然生態”、“精神生態”的描寫,敢于直面當下現實社會問題,擔當起一個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在散文這片天地發出時代授于文學的開啟民智,教化文明的使命。滄桑堅守文學理想,她賦以語言、畫面以理性思辨的光芒,她的散文超越事物的表象,篇篇都有她獨特的思想洞察。滄桑依然有夢想,常常被夢中的疼痛所驚醒:蘇滄桑悲嘆,“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人們似乎忘記像祖先那樣依從心靈的聲音休養生息。”正如蘇滄桑在《所有的安如磐石》后記:種珊瑚,所載錄的心聲那樣:夜深人靜時,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及和我一樣匍匐在大地上的動物們、植物們、人們的生態堪憂——離最初的樸實、純真、安寧、詩意越來越遠,離一種安如磐石的幸福感越來越遠。我也想做一個種珊瑚的人。可我沒法種珊瑚,那么,就種文字吧。希望這些深淺不一的疼痛與憂傷的文字,能喚醒哪怕一座“珊瑚礁”。
蘇滄桑是一個行走在文學道路上的虔誠者,是一個追求、羨慕、心靈自由快樂的作家。
不妨著重分析《所有的安如磐石》中所展現的一種從容不迫、安如磐石的幸福感。那就是“而在磐安鄉下的清晨,所有的眼睛都如露珠一樣清澈。到處都是初生般純凈的眼晴。這些眼睛的主人,都在晨光中自然醒來,給你一種不急,不躁,安常,處順”,所有的這一切,正如蘇滄桑說的:“都在磐安同一種亙古不變的舒緩節奏里,可以慢下來,停下來,一起做深呼吸”。此刻,“生態”在蘇滄桑心中有了一層更深的內涵:人類一旦失去“生態”后,一定是“生計”之艱難,是貧窮,落后,還有沉重,傷感。蘇滄桑的一句: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給大家引無窮的遐想與思考,是啊!來到世間,人到底追求什么?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TalBen-Shahar道出了真諦: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而且還應當“任世界變幻,始終磐石一般,堅守著自己那份最深的“綠”,讓無數顆心靈,安如磐石”。蘇滄桑如是說。
在《水知道》,一個寧靜得天空一模一樣的湖泊畫面不由分說地早已飄然而至,還有那移云,翠林,枯枝,蘆草,羊群,俯沖的水鳥,挑水的藏族小姑娘也已經油畫般呈現在眼前,所有遼闊或幽暗,清澈或污濁,苦難或幸福都隨著湖心的漣漪翻涌而變得無可奈何。廖廖幾筆,一湖一世界似在經意與不經意間得以簡潔明了。是一種靈氣的升華與浮現。
書中彌漫的,蘇滄桑擅長細膩的情感與知性視覺有機結合,有一種回味幽長的意境和美感,《樹知道》給你忘卻紅塵煩雜的心怦然而動描寫,就不僅僅是秀美,雋永能概括了。“在這月亮升起時,遠山如一張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悄然隱退。山下,娘家院子里那顆丹桂花開了,娘家的月色也就香了。披著一身幽香的月色,我們坐在一地花影里。母親突然說,看,樹上是不是鳥?”在這里,蘇滄桑顯然是營造美學意境的高手,繼而襯托出一幅和諧可親的天倫之愛圖,“普天之下,家和萬事興”這一古訓再一次得到詮釋與演繹。蘇滄桑堅信雖然肉體受著種種羈絆,但是上蒼給予的仁愛,給生靈不同的生存方式,讓靈魂永遠自由浩翔的哲理信仰。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