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晚,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影視委員會主任、知名導演朱夢棣受邀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綜合教學樓201教室為北地學子帶來一場題為《文學作品的影像化傳播》的專題講座。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朱夢棣以“文學作品的影像化傳播”為主題,深入剖析文學與影視的共生關系,探討了文學作品如何轉化影視的路徑。他認為影像化敘事是當代傳播文學價值的重要途徑,并結合自身實戰經驗,分享了從文字到影像的轉化過程,以及文學與影像交融的藝術感悟,同時還展映了其執導的《守護自然: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和《守護自然:運城鹽湖》兩部紀錄片。

鏡頭語言:文學與影視的雙向賦能
“文學是影視的‘肉身’,影視則為文學插上‘翅膀’。”朱夢棣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理念為引,道出了文學與影視的共生關系。
他從上海國際電影節推薦的60部最具影視改編潛力的文學IP開始,分析了《北上》《我的阿勒泰》等成功案例。朱夢棣說,影像化敘事是當代傳播文學價值的重要途徑,而科普紀錄片更需要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講座中,朱夢棣詳細解析了自己在紀錄片創作中的實踐心得。他將文學轉化科普紀錄片分為兩類:改編現有作品(如報告文學)和原創劇本,并分別以兩部展映紀錄片為例進行了闡述。
創作實戰:從文字到影像的轉化之道
在介紹《守護自然: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的創作過程時,朱夢棣分享了一個難忘的經歷。這部紀錄片改編自著名作家陳國棟發表在《人民文學》雜志并獲人民文學獎的報告文學《地球印記》,雖然案頭劇本七易其稿,但因缺少前期調研采風,因此實地拍攝時出現了“劇本與現實不符”的尷尬局面。“當時我們只能盲拍,跟著地質學家田明中教授的指引現場調整。”朱夢棣回憶道。
對于《守護自然:運城鹽湖》的創作,他把從前“摔倒”的教訓,轉化為深入運城采風的經驗,扎扎實實做好前期調研,結合鹽湖生態保護背景,融入蚩尤文化等鮮活元素,并提煉出自己的心得:“在熟視無睹中看到新鮮,在平淡無奇中發現新奇”。
運城騎行隊的拍攝,是在飯桌上遇到抖音騎行網紅,臨時起意拍攝的,朱夢棣說:“我聽后很感興趣,于是臨時調整劇本,拍攝了一場騎行隊的戲。紀錄片的魅力就在于這種不可預知的真實性。”
紀錄片展映: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講座上,朱夢棣展映了自己執導的兩部紀錄片,《守護自然: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以宏大視角展現地質奇觀,突出科研價值與生態意義;《守護自然:運城鹽湖》則詮釋了“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的前生今世,以及鹽湖的歷史文化傳承。
朱夢棣分享創作心得時說:“科普紀錄片文學劇本的寫作不是孤立的,講究編導攝剪一體。寫劇本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后續的拍攝和剪輯。”他鼓勵學生以“充滿好奇,心存質疑”的態度投身創作,并分享劇組封閉式頭腦風暴、深夜改稿的艱辛歷程。他坦言:“每拍攝一部作品都要扒一層皮。只是‘愛好’不行,必須是‘熱愛’!”
早在2022年初,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陳國棟主席就提出了“報告文學?紀錄片”文學轉化影視的概念,策劃了守護自然系列紀錄片的計劃,列為與中國大地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打造的重點影視大IP項目,由此誕生了《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和《運城鹽湖》科普紀錄片。這個計劃將一直進行下去。同時,也將擴展到小說、散文體裁轉化為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的文學作品插上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責編:朱夢棣
審簽: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