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自然生態作家文學志愿服務隊(濰坊)一行四十余人,走進享有盛譽的壽光侯鎮宏源酒廠,開展了一場融合酒文化采風與報告文學研討的深度文學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貫徹落實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精神,深入基層挖掘傳統文化與自然資源題材,推動文學創作貼近現實、扎根人民群眾。


活動伊始,壽光市侯鎮黨委領導,以及宏源酒廠總經理張曉飛對志愿服務隊作家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陪同參觀酒廠風貌。在氤氳酒香中,作家們漫步于規模宏大的酒文化博物館、幽深的地下酒窖以及傳統制酒車間,親身感受宏源酒業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釀造底蘊。作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宏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承載著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千年古法,其“高溫制曲、九次蒸煮、八次發酵”的坤沙工藝,令在場作家贊嘆不已。大家品評酒香、聆聽講解,不僅領略了宏源濃香、醬香與黃酒等多品類產品的獨特風味,更深刻體會到“做文化人,釀文化酒”的企業理念如何通過工業旅游、文化研究等形式得以傳承與弘揚。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馮金玉等作家們亦對宏源白酒贊譽有加。

















采風結束后,作家們齊聚一堂,舉行周習報告文學《電波玫瑰陳章》研討活動,期間參加活動的作家們向宏源酒廠贈送書法作品及個人著作。該活動由中國自然資源作協壽光雙王城創作基地主任邱家興主持。中國自然資源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周習首先傳達了10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精神,并介紹了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心路歷程。與會作家以《電波玫瑰陳章》為范本,圍繞報告文學的題材挖掘、真實性追求與文學表達展開熱烈討論。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石化作家協會副主席、《青海湖》執行主編馬行,軍旅作家、全國十佳軍旅詩人康橋,《山東商報》主任記者崔艷紅,《膠東文學》編委張楠等嘉賓分享了創作心得。現場互動頻繁,筆尖沙沙,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迸發。




此次活動匯聚了來自濰坊市直及壽光、昌邑、寒亭、諸城、安丘、昌樂、青州等縣市區的三十余位作家及媒體代表,包括桑愛梅、張雯、趙志友、董增文、宋建文、張洪貴、范春燕、黃旭升、董興梅等文藝界人士。大家暢談采風感悟與閱讀體會,一致認為此次行程既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也深化了對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題材的理解。









自然生態作家文學志愿服務隊(濰坊)的崔在慶、張瘦石等作家們紛紛表示:“周習老師的報告文學作品《電波玫瑰陳章》,既是對一位女科學家奮斗人生的深情記錄,亦是對生命價值與時代精神的深邃回響。在這部作品中,周習老師通過深入采訪,以其細膩的筆觸與飽滿的情感,真實而生動地勾勒出陳章在國防通信事業中砥礪前行的身影。作品不僅恪守紀實文學的真實品格,更兼具動人的文學感染力,為科技題材的書寫提供了嶄新的范本。”





壽光作家劉曉東談道:“作為讀者,也作為一名文學創作者,我從《電波玫瑰陳章》中獲得的不僅是感動,更是一種觀照生活與創作的嶄新視角。在文學書寫中,我們應摒棄非黑即白的簡單敘事,轉而關注人物在復雜境遇中的真實抉擇;我們需懷一顆‘沉下去’的心,貼近時代與人心;要有一雙‘拎起來’的手,精心結構與剪裁素材;更要有一支‘融進去’的筆,讓語言在紀實中煥發詩意;最終,還要有一個‘立得住’的魂,承載起文學應有的社會擔當與人文關懷。這,正是所有創作者——尤其是現實題材寫作者——應當奔赴的方向。”

最后,中國自然資源作協網絡委員會主任張世奇作總結發言。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鼓勵作家“走出去、深下去”,在火熱現實中汲取養分,踐行“報告文學是行走的藝術”;二是提升對生活與材料的洞察力,堅守真實性與思想性,追求優美的文學表達;三是倡導多讀書、多交流,以學習促創作。他寄語全體作家:“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愿我們曾經的汗水都能化作豐碩的果實。”

此次采風研討活動在酒香與文思的交織中圓滿落幕。作家們不僅深入了解了宏源酒業的百年技藝與文化傳承,更通過研討提升了報告文學創作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為起點,繼續深入基層、貼近現場,以飽滿的筆墨書寫自然資源領域的動人篇章,為推動新時代文學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劉幾報道 岳永林攝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