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的中心
塑立巨大的佛像
在喧囂的時段
布置肅靜的法場
在金貴的寶地
起居另異的僧侶
如此真實的場景
讓歷史的片段
在擁擠的香爐前
點燃一炷香
朝拜一次佛
來去的是身影
留下的是心愿
反復的是風雨
堅守的是氣節
輪回的是日月
永存的是信仰
有此鮮活的經典
令命運的腳步
在博大的思維中
邂逅一種理念
凈化一路浮塵
面對精神景觀
門票是那么地淺薄
牌坊是那么地渺小
惟有生生不息的古柏
用胸中的歲數
包容千年的喜怒哀樂
注: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原址為明太監官房。1694年始建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后,將其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后行宮為火所焚,1725年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現存建筑坐北朝南,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以木雕三絕(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為鎮寺之寶,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門
從小學課本里
突然來到眼前
所有的話語
被擁擠的腳步
踩入滾流的熱風
當時的心情
快速搶占最佳位置
將不可多得的微笑
流作永恒的紀念
仰望或者俯瞰
雄獅與華表
大會堂與博物館
休息廳與觀禮臺
依次從耳邊一掠而過
唯有那雙慈愛的眼睛
從廣場的任何角落
盯視到天涯海角
旗桿上的思想
照亮每個信仰的靈魂
脫去慶典的盛裝
現實里的摸樣
恰似村口的寨門
進進出出的歲月
用鮮活的生命
書寫共同的歷史
注:天安門,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以杰出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1417年,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在此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被設計入國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
明清兩朝的家庭瑣事
推出午門去放任自流
憑票而入的腳步
隨導游的龍門陣
逛遍大宅院的旮旯角落
那些原本很普通的老鴰
被紅塵中不斷的欲望
反復用至高的權力
捆綁上無限的神位
閱讀厚重的家史國運
需要恬靜理智的性情
后花園的一滴眼淚
落到墻外就是血染的戰爭
前后華表的壯志
謀略結束爭寵奪利的悲劇
無奈環繞宮廷的護城河
在日月輪回時換水不建橋
人有生老病死
城有興衰強弱
養活龍椅的糧食
全部來自廣袤無垠的民間
到此一游的記憶
與歷經滄桑的古柏一樣
不驚風霜雨雪
沉思內心的榮辱得失
注: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軸線的中心,始建于1406年,1420年建成,后幾經損毀又修復、擴建。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現為“故宮博物院”,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火熄滅之后
空留幾根白骨
狂風中哭泣
暴雨里落淚
殘陽下滴血
嘴唇不要議論
眼睛不要持疑
耳朵不要喟嘆
記憶不要招魂
就讓鮮活的心靈
邁入遺址的時光隧道
沉思歷史的來龍去脈
蒼穹飄小雪
地面結薄冰
明朝的路途
絕不重復流水的腳印
注: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一百五十余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朝皇室每年盛夏時節來這里理政,也稱“夏宮”。 始建于1709年,于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再遭劫難,抗戰時期又遭損毀,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也受到某些破壞。現已規劃并建設為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