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張琳的散文集《耕云種月》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發行。張琳系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詩歌委員會委員,“525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作家。
《耕云種月》是張琳繼2018年出版《我在茶城等你》,2019年《穿過普洱茶香的城市》后的第3部關于皖北故鄉、關于鄉音鄉愁的個人作品集。
書中收錄了張琳近年來精心創作的散文作品55篇,是作者散文文學創作的一次回顧與總結。全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春風: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主要是對家鄉風景、風情、親情、美食等描寫,表達了對皖北家鄉鄉愁的親近與熱愛;第二輯夏雅:蒼天雨露生靈氣, 壑野奇葩蘊秀華。主要是生活工作于茶城的記述,描寫了第二故鄉普洱的山水、人情、溫度和熱度;第三輯秋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主要是旅行見聞與散記,抒發對祖國大美山河的熱愛之情;第四輯冬集: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主要是作者閱讀的收獲與感動,表達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可貴之處。“滿塢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釣無痕”,這是一部集鄉音鄉愁、民俗民情、自然文化、人文歷史、閱讀分享的情感之作。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主席陳國棟,《中國校園文學》主編徐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散文委員會主任周偉苠等聯名推薦,給予較高評價。
該文集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新華文學》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中山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胡紅拴作序。
茶馬古道上的清香
胡紅拴
晨來收到云南作家張琳寄來的書稿,囑我為其散文集寫篇序文,盡管誠惶誠恐,但卻欣慰異常,實為自然資源中青年作家們的快速成長倍感驚喜。
說張琳,絕對不能離開他的第二故鄉、他現在工作生活的地方——普洱。因為,我總是相信冥冥中的造化,那陳香韻味悠然的普洱茶,那老石青苔拉近了遠方的茶馬古道,于無聲處,會讓那醇香清幽,會讓那清澗澄明,會讓那沉淀了的質真充滿張琳的詩行與鍵盤。
普洱茶興于東漢,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榮于清,千多年的悠悠茶道之路,沉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于是,普洱的陳香韻味個性,也在中國文化悠悠長路上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沉淀,彰顯出華夏文化里返樸歸真的自然真性,給人以無窮的誘惑。
對普洱的茶,歷代詩家文人已多有著述,清·乾隆皇帝就有詩贊曰:“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寒香沃心俗慮蠲,蜀箋端硯幾間設。興來走筆一哦詩,韻葉冰霜倍清絕。”
茶詩獨步,而普洱的茶馬古道,也總是在那險途的幽境里,繪寫著詩韻悠悠的人文。
兩年前的春天,于出訪老撾回國之后繞道普洱,與張琳和云南詩人趙漢成、王玫等行走過一段普洱的茶馬古道,也與普洱市文聯、作協的一眾領導和作家們,在普洱有過一番交流研討,于此,對張琳可謂是有了“真切實感”的深度認識。
安徽濉溪籍的張琳從戎十七年后轉業到茶城普洱,工作之余的文筆,夜以繼日,筆耕不輟,硬是讓他的詩文在短短十余年里,頻繁走上文學期刊與報紙的舞臺,也讓業界在短時間認識了張琳的詩,張琳的文字和張琳文風骨子里的那份干凈與豪爽。字行里,除了張琳固有的那股軍人氣質,還有那鄉情深深地“春戀”,“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有那客居新土的“夏愛”,“蒼天雨露生靈氣,壑野奇葩蘊秀華”;亦有文海蕩漾的“秋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有心境獨享的“冬韻”澄明,“吹滅讀書燈 一身都是月”。
我頗欣賞張琳《耕云種月》中春夏秋冬式的分篇,將他的成長之路,將他對故鄉、對親人們的眷戀深深地融入春天催生萬物的沃野里,《一樹槐花開》的北方春景,《麥黃杏》《又見故鄉棗色新》《春來又聞薺菜香》的香醇,《一墻藤蔓滿墻思》《一針一線織冷暖》《一口老井映日月》心的記憶,都讓文的春花在春陽的書海里成為心跡鐫刻的永遠的圖騰。
正如夏這個火熱的季節,在張琳的世界里,普洱已是他真真切切的第二故鄉,他將他對普洱的愛,也深深地融入了普洱的生活之中,融入了他的情感世界和醇香四溢的字行。在《一盞普洱兩地相思》一文中,張琳的開篇就直抒胸意,對普洱濃濃的愛躍然紙上,“普洱有茶,茶香普洱;思茅有愛,愛滿思茅。仔細算來,自己從當初一個心比天高的憤青走到今天不惑之年,走進思茅、融入茶城已經快20年了。有人說,戀上一座城,緣由一個人。我要說,戀上一個人,緣由一盞普洱和一段時光……”“愛,背在我的行囊里;愛,行走在我的歲月里。工作的日子我把你的音容笑貌藏進心底深處,夜里我把你長長的嘆息裝進甜甜的夢里……”如此,一方真愛,一方深愛,也就在普洱的茶香里,在張琳的心田里,呼吸間已由真性的文筆噴薄而出,散發開來……。《小城故事多》《風雨古道情》,在這個有愛的城市里,在這個充滿愛的火熱的城市中,張琳用滿滿的激情,記錄著邊城的暖意,記錄著他生活和文學的一個個夏天,似乎也可以說,《耕云種月》的《夏雅》篇,就是張琳用十多年時光寫就的茶城之夏,更是張琳用十多年時光寫就的張琳的文學夏天。
秋,本身就是收獲的季節。《耕云種月》的《秋頌》篇,作者將桂香的美意,真正地開在了他文學的彩云之間,開在了他文學的一個個秋的夢里。如他的《國清古剎一樹梅》,隋梅一樹,玉條萬千,文風送往,高月遲上,心的覺悟,確能讓清清禪樂洗滌魂魄,撫平憂傷。《初心在我胸》《夢開始的地方》,在張琳的雙眸里,在張琳的文學之路上,生活總是異彩紛呈。生活本身有詩有夢,也應該是有詩有夢有遠方。
《耕云種月》的《冬集》篇,應該是張琳文學驛站式的總結與再出發的一個文學儀式,這是張琳繼《留戀這身綠》《我在茶城等你》和《穿過普洱茶香的城市》之后第四本個人書藉的第四部分,幾篇文章,評述有序,《我心歸去》,《此心安處》,人生為何不快樂?
最后,還是借張琳《耕云種月》一書的后記一用,《帶著家鄉遠行》,無論是生他養他皖北的老屋村巷,還是村后土地里埋藏著他祖輩的墳塋青煙,抑或是渙水鋕城,自然與人文江河的流淌,會讓鄉情、鄉愁、鄉戀、鄉愛的氣息道場永伴張琳,也會讓牽掛和留戀,成為他詩文終生的詞句。
張琳,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詩歌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院國土資源文學創作班學員,普洱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作品獲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出版作品集《留戀這身綠》《穿過普洱茶香的城市》《我在茶城等你》《穿過山野的風》等。
上一篇:秦錦麗新書《躬行大地》出版
下一篇:《萬水千山總是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