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所長曾代表》
——孟廣友中篇小說集簡介
此書收錄了作者自2003年以來所創作的13部中篇小說中的其中9部,共26萬字。作品散見于《莽原》《延河》《延安文學》《阿拉善文學》《國土資源文學》《河洛潮》等全國純文學刊物,有5部在當地獲獎。書中有三部描寫的都是基層國土所小人物,反映了國土隊員們在艱苦條件下的工作、家庭、婚姻及愛情等。
附:文學評論
書寫人心人性的道德之光
——評孟廣友的中篇小說集《國土所長曾代表》
曹世忠
孟廣友的中篇小說集《國土所長曾代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直面現實的好作品。它從歷史的高度透視現實,敘說傳統和現代文明的對接,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理性照耀下,國土資源隊員們為還大自然藍天碧水,保護環境資源所走過的艱難而曲折的歷程,也燭照出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思想光輝。
《國土所長曾代表》(以下簡稱《國》)收錄了九個中篇,單獨可以成篇,組合在一起又是一部極有特色的系列作品。《國土所長曾代表》和《國土所長老丁》描寫了曾代表和老丁與家庭、與工作、與社會以及世俗觀念而抗爭而拼搏的心理軌跡,這兩位所長的形象相互輝映,分別有著自己的個性特色:曾代表叩問婚姻家庭領域的生存處境與人際關系的真相,盡管他無法和也不好走出現實的困境,但仍然像梅花一樣高潔,像翠柏一樣堅強,始終保持著與崇尚實利的潮流風氣的距離,為捍衛國土資源的完整而奉獻自己的一切。“有的時候是不能簡單地看執法和違法的,就像警察抓住了小偷,小偷受了傷,警察也是要為小偷包扎傷口的”,因為對人民有著魚水一般的深情,老丁才對眼前的執法對象(棉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使讀者觸摸到人性的溫暖和大愛。英雄是偉大的,但英雄也不盡是偉人,也有自己的隱形缺陷。《國土隊員丁小咬》中的主人公丁小咬,工作了二十多年,分管一架山的礦坑,卻在為女兒上大學的學費發愁;面臨著與礦工于大毛、戰友王新革之間的矛盾以及金錢的誘惑,之所以做到兩袖清風一塵不染,是因為他覺得“端上國家這個飯碗不容易”,而且每次在電視里看到哪些官員落馬,總是看得“心驚肉跳”;他也許曾有過彷徨和猶豫,但終于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女兒突然失蹤了,他緊緊攥著老婆謝桃花的手,在心里使勁喊著蘭蘭的名字,想告訴她那學費終于籌集到了,此情此景讓每個讀者潸然淚下……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顯然,作家對戰斗在國土資源第一線的戰友們的在筆端上傾注了一腔真情,因此他自己對人生的審視,首先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種嚴肅審視,賦予作品強烈的現實感;盡管這是一種近距離的審視,作家卻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超越。作品的主人公或許都帶著與世俗習見相異的色彩,卻不乏親情、友情和愛情,即使有這樣那樣的人格缺陷或者是“”污點,讀來仍然感到可親、可信和真實。他們高尚,卻不是被任意拔高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他們同樣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和企盼。小仲為了滿足未婚妻的要求,不得不干些“傷天害理” (為當所長誹謗曾代表)的事情,但是救人臨危不懼,以至于被倒塌的泥土砸成重傷,依然讓人滿懷敬意;于是曾代表抱著生命垂危的小仲充滿深情的呼喚:“你要挺住呀……只要你活著,我把仨所長都讓給你”, 至此人物的情懷上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審美的愉悅發揮到極致;也使那隱含在心頭的人性溫暖,化為一種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讓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真諦!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作家孟廣友長期工作在國土資源的第一線,看到基本農田、森林被高樓和廠礦蠶食,失去家園的農民那一雙雙悲憤而無助的眼睛,耳聞那種卑劣而齷鹺的權錢交易,還有那不該發生的礦難,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促使他大聲疾呼,甚至敢于“扯著嗓子痛罵”;正是這樣一種的人生體驗,他拿起筆直接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在作品里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即使對一些“小人物”也沒有簡單化和臉譜化,而是充滿了獨特的理性思考。農民徐瘸子還有那個叫棉菊的女人,盡管從表面看來似乎不近情理,甚至有些刁鉆難纏的意味,但他們的心靈深處同樣有樸素的閃光點,有人性的需求;還有于大毛、二楞子、暴布這樣的人物處于矛盾的對立面,在彰顯出曾代表、老丁和丁小咬身上的特異之處時,人們不難發現他們身處一種更多現實色彩的人際關系和世俗關系之中,他們的精神痛苦中有著更加血肉豐滿的生活內蘊存在。在這里,作家與書中的人物的對話,事實上成為一種心理分析,不但是面對自己的內在體驗,解剖自己的心靈,尋求超越之路,更通過對他們這種精神痛苦復雜原因的探究,進入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性心理分析的層面,在某種意義上顯示了整個社會的精神走向。
此外,作家孟廣友刊載在《延河》和《延安文學》上的中篇《拆遷》和《曠小槐和礦老大》等短篇小說,也以獨特的筆觸,細致刻畫了國土資源衛士們在改革日益深入也日益艱難的復雜矛盾里的思想行為,折射出一團人事糾葛包藏的世態人心,顯得真實、自然而振聾發聵。作品里所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昭示著人們反思現實和自我的愿望,是作家社會責任感和精神價值追索的覺醒及加強。同時,這些作品在結構的安排上巧妙地以老支書、牛豪爽等主人公的名字為題目,多次轉換敘述角度,使小說中的人物較好的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個性化的表達,使大量的心理描寫凸顯,不僅刻畫出當今時代那男女人性的迷惘、心理的彷徨、情感的困惑,而且呼喚建立健全理性人道的社會機制和現代文明。細細品味,它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思想哲理,讓人有一種敬畏而親切的感覺。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讀,如何?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