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盼風”的世界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5-21熱度:0次
盼風、潘峰,老知青,軍人,轉業到教育戰線后擔任青島四十八中學的副校長,手捧他送來的文稿,感到他的激情在文字中流淌,讀過后,深為一個老知青的情懷感動!
一、盼風的知青時代
我們藍月亮文學社文學沙龍第二期研討“盼風”的作品,我仔細地、連續讀了好幾遍,感到分外親切。先從盼風插隊的大槐樹談起吧!
自從元末明初朱元璋統一天下,因為山東連年戰爭,人煙稀少,就從云南,和山西榆次縣大槐樹下向山東遷移人口,因此,大槐樹是許多山東人值得追憶祖先的象征。我68年插隊、我去的小村村頭也種了好多大槐樹。
在我腦海里便時常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顆大槐樹立在村頭、上面掛著一口鐘。老隊長在敲打上坡的鐘的時候,知青盼風穿著灰黑的棉襖,腳上穿著解放鞋。抗著鐵锨,“在插隊的第二天我們就開始分組參加勞動。貧農大伯領著他和幾個女知青到村頭的茅房挖、挑大糞。當時的他很想“表現”一下自己,便一馬當先,沖到了前面。可當一鍬下去,將黏黏糊糊的大便鏟進糞筐時,馬上有一種窒息的感覺,他一下子對“惡臭”這兩個字有了最確切的理解和體味。“插隊和社員一起勞動。這是盼風的第一次,也是我們千千萬萬知青的第一次。我們的感覺都是一樣的。正因為有了第一次,在農村的日日夜夜“惡臭”成了自然,成了當時“貧下中農”的本色。也就是知青能與“貧下中農”打成一片的閃光點。
盼風回憶插隊的文章采用的是平敘,但在這娓娓道來的平敘中卻在閃著金色的光澤。看他對知青的感悟中談到:“上山下鄉運動是荒唐年代的特殊產物,是悲劇。然而這悲劇的主角——知青,在‘戰天斗地’的過程中,經受了鍛煉與考驗,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應該是喜劇。這就如同從槍林彈雨中沖殺出來的戰士,戰爭讓他們失去很多,但戰爭的經歷讓他們懂得如何面對坎坷的人生,如何享受生活的寧靜……
(不論歷史對“錯版的郵票”進行怎樣的“評估”,我今生注定要珍惜并感激這枚“郵票”。)這是盼風在插隊勞動中的感言,這也是全國千萬知青在今天的感言,這感言有廣泛的代表性!
很多人在看電影,電視劇,受到了其內容的片面影響,對知青產生了一些錯誤看法,但是你看到盼風的描寫,就會感到知青在祖國的農村確實貢獻了青春和力量,當盼風被選拔當了民辦教師后怎樣呢?請看他的這一段描寫:“我逐漸進入了角色,全身心投入到了教育教學當中”。
“在農村,老師一向受人尊敬。我眼前的這些小學生對我這個待他們如親弟妹一樣的‘知青老師’更是恩愛有加。
放學后,學生們總愛纏著我,聽我吹口琴,拉二胡,看我變魔術。他們常常到了晚飯時間還不回家,讓我講浩瀚的大海,巍峨的嶗山。他們還不解地問我:為什么城里有的孩子連饅頭都不愛吃……
很快地我就跟學生無話不談、親密無間了。校長幾次提醒我在學生面前要端起架子,少講跟學習無關的事情。私下他卻不解地跟別的老師說:那些調皮的學生到了那個知青老師手里,怎么一下子變得那么聽話,成績提高得那么快呢?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學生就不會學習,更談不上提高學習成績。雖然我不懂教育學、心理學,可這些基本的道理我還是清楚并努力付諸實踐。
“學生愿意學,我更愿意教。每到夜晚,當知青戰友打撲克、下象棋、講故事時,我都會在煤油燈下鉆研教材或給學生輔導功課……
有付出就有回報。一個學期下來,我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在公社組織的聯考中遙遙領先。”
再看:盼風筆下的知青與老鄉的關系如何呢?當盼風生病的時候,老鄉和學生家長把攢下的雞蛋送到盼風老師的面前,當時的雞蛋對于中國農民來說是最珍貴的營養品了。正如他說的那樣:32個雞蛋,代表全班同學32顆心。在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在插隊農村生活,當了3年的民辦教師。我們的感觸是一樣的,盼風老師說出了我們知青的心里話。
當盼風老師當兵后從知青到戰士。直到1979年部隊推薦他考大學,在填報志愿時,,他為重圓教師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師范類。他知道:教師的工作是艱辛的,但意義卻是深遠而偉大的。
二、盼風的軍旅生涯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在記憶中的顏色一書里,盼風在部隊的文章一共有2篇,看了這2篇文章對盼風的真摯,坦誠使我感動,請看他在文章的敘述[下老連隊的第一天,排副帶我們十幾個“新兵蛋子”出公差——卸兩車皮石渣。看到別的那些從小干慣農活的戰友都干得很出色,我也不甘示弱,拼命想表現一下自己。可鐵鍬、叉子之類的工具在我手里卻怎么也不聽使喚。手腳并用也無濟于事,我手上很快磨起了幾個大血泡,不一會兒鍬把就被染成了紅色。我咬緊牙,堅持干到了最后。結果當天晚點名時,排長批評說:“聽說有的同志干活時偷奸耍滑……”我知道這是指我,心里感到很委屈,第二天起床眼角還掛著淚痕。
一日三餐,有兩頓是高粱米,僅有的一頓饅頭吃多少總也不覺得飽,肚子里缺“油水”的滋味更是難受。炊事班長是個山東老鄉,很同情我這個城市兵,偷偷給了我二兩豆油讓我“自行安排”。站夜崗時,我到菜地里拔了兩顆大蔥,回班里悄悄捅開火爐,把蔥放進半熱的油中炸一下,然后津津有味地起來……那香甜、美妙的感覺是今天吃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
部隊的艱苦生活和刻苦訓練,使他感悟到:艱苦的環境不僅磨練人的意志品質,還能檢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
當兵絕非是威武、氣派的代名詞,它更多地意味著付出,意味著堅強甚至意味著犧牲。
從盼風當時寫下的詩歌,可以看出盼風的坦率,正直,浪漫、睿智和具有靈氣!請看盼風入伍后的第一頁日記
閃亮的新月高高掛起,
喧騰的營房已經休息。
剛入伍的新戰士呵,
就要書寫第一頁的日記。
親友的囑托,入伍的感受?
歡迎的場面,一天的歡喜?
熾烈的激情織成瀑布在奔瀉,
怎樣寫呵,我的第一篇日記。
抬頭看見董存瑞的畫像,
英雄的目光正看著我手中的筆。
那神色昭示青春如火,
那巨臂能把山峰千座擎起。
寫于1977.3.15
盼風從知青到戰士,從解放軍戰士到中學的高級教師,學校的領導,并且成為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這與他的不斷努力分不開的請看他的自序:
“1975年高中畢業后下鄉插隊,1977年參軍,1985年轉業回青。先后在國家、省市級刊物和報紙上發表學術論文、散文、報告文學等30余篇。”
他的個人感言:父母諄諄的教誨,讓我從小立下遠大的志向;農村艱苦的環境,讓我從書本走向了堅強;軍營火熱的生活,讓理想插上翅膀;教師平凡的崗位,讓生命在奮進中發光……
在學校的工作中,盼風回到教育戰線已有二十幾個年頭,現在是教育系統的高級教師,并且擔任學校的領導職務,但是他還在奮發上進,每當在教師節收到學生們的一張張賀卡,聽到學生們的一聲聲問候;他都會感到驕傲和自豪,感到自己很充實、很富有。感到大家的問候和取得的成績是對自己新的鞭策!他由衷的說:
我愛學生,我愛教師這一行。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孝順父母又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盼風對父母的孝順也是社會的楷模:大家看一下他在文章對父親的敘述:
“父親在我們兒女身上付出了很多,而我們在老人身上卻幾乎沒做過什么。
現在,我很羨慕鄰居的一位中年人,他每天傍晚用輪椅推著癱瘓的父親從高樓坐電梯到馬路上走一走,轉一轉,讓老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能有機會孝敬老人,是老人的福分,也是兒女的福分啊!
母親還健在,我感到些許安慰:工作再忙,再累,我每周至少一次帶著母親喜歡吃的‘好東西’去看望她老人家,幫老母親換換煤氣,刷刷碗筷,倒倒垃圾……
我要以雙份的孝心侍奉我的母親,讓母親幸福地度過每一天,以此告慰老父親的在天之靈。”
請大家看看盼風在部隊寫給媽媽的信。
親愛的媽媽,您好!
飛雪迎春,楊柳吐新芽。
皓月當空,軍營靜悄悄。
此時,我給您寫信,
心中,騰起滾滾波濤。
當信像鳥兒一樣飛到家,
也許,您正滿面春風,
在包著水餃。
也許,您正和著弟妹的歌聲:
“正月里鬧元宵……”
您也一定惦記著兒子――
一年了,孩子干得怎樣?
是否想家,
生活可好?
還記得嗎,媽媽?
小時候,我曾是個淘氣包,
整天跟戰友“沖鋒“放炮”……
在我夢中的世界里,
當兵,該會多么美好!
您問我在部隊干啥?
告訴您:
我們在鋪架,
通向“四化”的金橋……
媽媽,
此時您一定十分快慰,
此刻您一定喜掛眉梢。
待明朝艷陽升起的時候,
再看兒子立功的喜報!
1978年2月3日
當我全部看完盼風的作品,心里只有感動和震撼,假如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奮發向上,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祖國,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四個現代化也許會提前到來!盼風老師走在我們前面,走在時代的前面,讓我們大家一起向他學習!
讓我們再用盼風的語言來作為文章結尾吧!
“我愛學生,我愛教師這一行。”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