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英雄多 三秦自古多雄男
——讀《關中英雄傳之東渡黃河》有感
秦人
馬萌是個勤奮的作家,多年來他一直在文壇辛苦地耕耘著,像他的恩師、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那樣,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寫作。
他來自素有“將相故里”之譽的關中蒲城,在這個典型的關中愣娃的身上有著一股堅韌不拔的“愣勁”,有著鄉下人的樸實,他為文學而執著,在文學創作大道路上辛苦地跋涉著。他在創作出版長篇小說《關中英雄傳之辛亥風云》、《黃土地挽歌》之后,在去年全國上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又創作出版了反映陜軍抗戰歷史的長篇歷史小說《關中英雄傳之東渡黃河》,作品出版之后,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網、《各界導報》、《中煤地質報》、陜西能源集團網站等媒體先后報道,文學藝術界點贊不絕,好評如潮。
馬萌文筆犀利,言語不多,是個只做不說的人,正如他所說的,恩師陳忠實先生曾教誨他,一個好的作家要有好的人品,文學依然神圣。關于這部書的創作起因,正如他在《后記》中所言,“對抗戰的記憶,緣于兒童時代的記事,家里人常說,伯父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革命,他曾任陜軍機槍連連長,在中條山戰役中不幸戰敗被俘,后來又有幸越獄脫險,當時我就覺得伯父了不起,他是為民族利益而戰,永遠值得后世仰慕。”可能正因為如此,在作家馬萌的心頭就有了揮之不去的念頭,早年曾經在楊虎城將軍親手創辦的堯山中學就讀的他,發奮要像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那樣,寫出一部足以讓這些曾經為民族獨立自由而浴血奮戰的“陜西愣娃”彪炳史冊的東西,使世世代代的后輩們永遠銘記先人們的不朽過去。
“陜西愣娃”的抗戰歷史的確感人。一場慘烈異常的拉鋸戰歷時三年,這些陜西愣娃先后粉碎日寇的十一次大掃蕩,歷經如扭轉中條山戰局的“永濟血戰”、“六六戰役”、“望原會戰”等;八百名學生兵面對強敵,誓死不當亡國奴,齊刷刷地跪在懸崖上,向著故鄉跪拜之后,一頭撲進黃河。沙口灘血戰結束后的第二天,二三十名日軍行至沙口村北一棵兩摟粗的大榆樹下集合訓話。突然從樹上跳下一名士兵,拉響懷里的一捆手榴彈跳落敵群,在轟隆聲中與二三十名日軍同歸于盡。日軍被陜西冷娃嚇破了膽,在以后嚴格規定,不得在大樹下整隊集合。人們不知道這位壯士的姓名,只知道他是陜西人,他的壯舉,以至幾十年來一直在當地代代流傳。這些“雜牌中的雜牌”的陜軍曾被譽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東渡黃河》敘事豐富,在繼《辛亥風云》之后,記事始于餓殍遍野、苦難深重的民國十八年(1929年),終于曙光初現、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新政協會議。馬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訪尋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及其后裔,查閱陜西地方史志80多部,甘耐寂寞,樂貧守道,煎熬數載,板凳甘坐十年冷,袖中一部英雄傳,他以自己的血和淚為曾經為民族抗戰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同胞們樹碑立傳,是人民心中正義的旗幟,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面鏡子。
通聯:715400 陜西省韓城市象山路一三一公司
電話:18391312041
上一篇: 岳飛:精忠報國的典范
下一篇: “我,是她唯一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