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就是勝利
——讀李永安散文集《情感飛絮》有感
□周明軍
很多年前在報紙上常讀到李永安先生的文章,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當時我問我的縣委辦領導李來安先生:你認識李永安么?他說:名字如兄弟,但不認識,在報紙上常讀到他寫的關于通道的文章。
此時應該是九十年代初吧,我還在黔陽縣委辦工作。時間很快,一晃就是20多年了。如今,心中想見識的李永安老師終于在去年底市作協座談會上認識了。笑容滿臉的李老當場贈送了我一份珍貴的見面禮物,就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情感飛絮》,也許這就是文友之緣吧。只要你想結織心中的文學大師的信念不改,堅持不忘初心,就相信你們一定會見面的。對此我深有體會。正如我以前想認識懷化的“兩譚兩李”一樣,“兩譚”就是原懷化地區文聯副主席譚士珍先生和《五溪》雜志主編譚善祥先生,事隔10多年后我均一一認識了,他們都給予了我許多的幫助和指導。如今還有懷化的“兩李”,即李永安、李懷蓀兩位先生。我很高興認識了李永安先生和讀過他的文學作品,這是我的一種幸運和福報,我覺得從他的身上能學到一種真誠做人的品德和感悟,還有他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愛,真可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以說,學習李老的苦學執著精神和做人處事將會使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真切明白和理解“堅持就是成功,堅持就是勝利”的樸素道理。
李永安先生,祖籍長沙寧鄉,幼時隨父母在雪峰山下的塘灣汽車站生活,在我的家鄉洗馬潭讀完了小學,在我的母校黔陽一中讀了中學,可以說是我的前輩老鄉和師長校友。由于各種原因,16歲的他初中肄業后就到通道縣雙江汽車站參加了工作。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在從省城來扶貧工作的作家粟鶴皋先生的引導下步入了文學創作的殿堂。他正確地處理了工作與創作的關系,真正地做到了兩不誤,而且實現了雙贏的效果。當他的處女作,第一首《深山車站》詩歌發表在1962年的《湖南文學》后,他的創作激情一發而不可收,先后在省內外報刊發表詩、散文等各類文學作品200多篇,達300萬字,參加各種文學作品征文大賽獲獎70余次。2001年10月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集《野菊花》,12年后的2014年1月由香港風采出版社出版了他第二部散文集《情感飛絮》,當我利用在市委黨校學習兩個月的時間里,一字一句地品讀完這部34萬余字的作品集后,心情感動不己,當即寫下了一首詩《讀李永安<情感飛絮>有感》:
情系悠悠雪峰山,感念侗鄉卅余年。
飛馳歲月文學路,絮語最是暖人言。
《情感飛絮》一書由省作協會員、原湘潭市文聯主席孫南雄先生作序,由省作協會員、原黔陽縣文聯主席彭仲夏先生作序二《空谷足音路在腳下》。全書分七個部分,分別是《秋韻》(27篇)、《紫砂情緣》(20篇)、《好山好水好人情》(22篇),《品味人生的甘甜》(21篇),《傲霜斗雪臘梅香》(28篇)、附錄(9篇),加上李老先生自己寫的后記《追求精神享受是極至的快樂》。全書共計34萬余字。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都是飽含深情地記敘,原汁原味,不飾粉色,讓人耳目一新,神清氣爽。有的篇章讓我讀出了同感,讀出了熱淚和笑聲。我喜歡讀這種飽含真情的文章。正因如此,我一讀完就提筆撰寫我的讀后感。
我記得在和同學朋友中聊到一個關于人生感悟的話題,就是說我找到了可以回答人生中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句話就是“因為愛!”李老正是因為對文學的熱愛,在近半個多世紀的堅持伏案寫作,從不間斷。正如他在后記中說:
“不論是散文詩、散文、隨筆、游記,還是評論,篇篇文章,字字句句都是我心靈的感受和真情的迸發,題材大都取自于社會、生活和發生的一些真實事件。”最后他說:“大半輩子的文學生涯給了我生活的堅定信念,那就是追求精神享受中的極至快樂。”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我們知道:
李老初中未畢業就來到了侗鄉車站參加工作,每天給汽車加炭加油,在侗鄉度過了32年漫長的歲月,也收獲了工作的成績和文學帶給他的極致快樂和喜悅,他從一個普通的加油工成為一站之長,后從縣城又調入懷化,最后成長為懷化公路運輸集團的總經濟師。一路走來,他的生活充滿了詩意,雖然不能說文學給了他全部的財富,但至少讓他的工作充滿更多的快樂。退休十余年,他仍筆耕不止,佳作不斷,積極參加各種采風、創作、改稿、筆會活動,先后加入了中國散文學會、中外散文詩研究學會和湖南省作家協會,成為了一名實實在在的著名作家。
喜歡彭仲夏老師在《空谷足音、路在腳下》一文中的一段話,現錄之為結尾,唯愿李老健康幸福,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永安先生,自一九六二年直至二OO七年,他在文學創作的小道上足足艱苦跋涉了四十五個春秋,好不容易加入了省作家協會。他經歷了青燈長夜的寂寞和楚人懷玉的孤獨,但他對文學的癡戀,對文學的執著,對文學的思考,對文學的踐行,如同他年過古稀的人生,一天也沒卻步。”
2016年5月24日寫于寒水居
上一篇: 精致的語言項墜
下一篇: 與網友就有關哲學命題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