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
來源:作者:張衛云時間:2012-02-13熱度:0次
年三十,剛吃完早飯,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了。先是把原來的對聯揭下來,再把門框兩邊掃干凈,門上也用抹布擦了,這就開始把新對聯背面抹上膠水,萬事俱備,就該往上貼了,一個人有點不方便,于是喊他爺倆幫忙。那倆人一個在看球賽,一個在玩電腦,倆人誰也不熱心。唯獨我忙的不亦樂乎。
他們不知道,我從小對貼對聯有著特殊的情感。
小時侯,在農村,大家都不富裕,對聯基本上都是自己買來紅紙,找人寫好貼上。父親的毛筆字很好,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于是義不容辭擔起了為鄉親寫對聯的責任。
臘月二十開始,就陸陸續續有人找上門了。他們把買好的紅紙拿來,告訴父親家里一共有幾道門,就把紅紙放在我家里。當時找父親寫對聯的人很多,我家會同時有幾十家的紅紙,所以必須寫上各家的名字,再記上他家有幾個門,免得弄錯了。那時我們兄妹幾個還小,父親寫對聯的時候,我們幾個總是站在邊上看著,一邊幫父親及時地挪動著紅紙。父親每寫好一副,我們會及時拿開。因為年年如此,我們都已經掌握了拿和放的正確方式。如果是門封,就一個人平端平放;如果是對聯,就必須是兩個人一人拿一頭,小心翼翼地平放在地上等它晾干。那時,總是把屋里的地上晾的滿滿的,只留一個能過人的小縫隙。屋里擺不下了,也會擺到院子里,但是擺放到院子里必須用小石塊把對聯的四個角壓住,免得被風吹亂了。 晾干的對聯,父親再非常細心地卷好了,寫上名字,讓我們兄妹幾個一家一家送去。我們也會自告奮勇,一人領上好幾份,冒著嚴寒分頭出發。那時覺得,給人送對聯是件很光榮很喜慶的事情呢,而且有時候還會拿到街里街坊獎賞的糖果。
那個年代的鄉下,好多人家養牲口,父親一般會寫上一幅“槽頭興旺”;當時,多數人家做飯都是拉風箱燒火,父親也會寫上一幅“風響如雷”;還有院子里的“滿園春光”;以及大門外的“出門見喜”等等;這些應該是貼在特定的地方的。可那個時候的成年人有的不識字,他們會把對聯當成過年的花畫,拿著那個是那個,貼到哪兒是哪兒。鄰人曾經把“槽頭興旺”貼在了大門外邊,惹得過往行人笑了個不亦樂乎。至于他會不會把“風響如雷”貼到床頭,眾人就不得而知了。
每年三十貼對聯,更是一件讓我們特別高興的一件事。兄妹幾個吃了早飯就開始張羅,打了漿糊掃凈門框,就該正式開始了。當然是父親帶頭,我們幾個有的負責從屋里往外“運”對聯,有的刷漿糊,有時會在一邊唧唧喳喳地指揮著“高了、低了、歪了、斜了”,那種興奮與快樂,像一股清泉叮咚作響。火紅的對聯把喜慶的氛圍在院子里張揚開來,真的是“滿園春光”啊!
父親經常是一邊貼,一邊告訴我們很多知識:
中國古代是以左邊為大位。上聯要貼在左邊,下聯貼在右邊,這個左和右又是按照一個人背對著大門來說的;如果是面對大門的話,就是把上聯貼在右邊。上聯和下聯的區分是要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最后一個字是仄聲的為上聯,仄聲一般指三四聲(比如:迎喜迎春迎富貴);最后一個字是平聲的為下聯,平聲一般指一二聲(比如:接財接福接平安)。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循過去的書寫格式了,好多都是從左往右寫的,所以看對聯的時候要先看它的橫聯,如果橫聯是從左往右的現代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左;如果橫聯是從右向左的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右。
如今,社會發展了。人們吃的好了,穿的靚了,過年的氣氛也淡了,貼對聯似乎也不是那么熱心了。有的人可能過年時不再貼新對聯了,有的人光貼上對聯不貼門封,也有的人光貼了門封不貼對聯。我卻每年都非常認真,會及早地把對聯準備好,過年的時侯細心地貼上。春節期間串門,我也會饒有興致地端詳一下人家門上的對聯,看看它的字數斷句、內容銜接、詞性對仗、仄起平收及音調和諧。總是會發現:對聯真美!它的美在形式、音律、哲理、意境、韻味各種美熔于一爐。在視覺上對仗整齊勻稱雅觀,令人賞心悅目;韻律和諧抑揚頓挫,讀來又瑯瑯上口。
偶爾,我也發現有的人會“反貼門神不對臉”,不知道是粗心大意還是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學問。反正,每每此時,心中免不了會有些許的遺憾。就像是對聯這種唯美的中國文化,遭到了人們不經意的冷遇一樣,我會為它們感到失落。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