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風(fēng)雨亭
來源:作者:文山平時(shí)間:2013-04-18熱度:0次
詩意風(fēng)雨亭
文/郭軍平
對于亭子,無論是路邊,山上,河邊,公園里,還是佇立在文學(xué)作品里的,我都充滿了敬意。這種敬意,深刻的剖析,是源于對文學(xué)的喜愛。在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里,亭子是一種特別的文化意象。我想大凡對于文學(xué)敏感的人,對于亭子不會不產(chǎn)生一種特別的情愫,不會不產(chǎn)生一種詩意的聯(lián)想。
單說這個“亭”這個字,它的外形就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提到它,也許你腦海里會立即浮現(xiàn)出一座飛檐翹角,八面臨風(fēng),玲瓏精致的古典精品建筑。它也許傍山依水,也許四面臨湖,也許高踞樓臺,總之,亭子的存在總是會激起你很多豐富的聯(lián)想。
蘭亭,那座還飄散著詩意芬芳的蘭亭還記得嗎? 在一千多年以前,暮春之初,一個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的日子,在會稽山陰之旁,一群風(fēng)流倜儻,瀟灑自如的社會名流聚集于蘭亭之上,飲酒賦詩,酬唱互答,而此時(shí)環(huán)繞在他們身后卻是滿目青山,悠悠竹林,喧響在耳邊的卻是清清的激流,映帶左右。遠(yuǎn)離了絲竹管弦,一觴一詠,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不可謂人生之至樂。而在那次集會之上,是即興而作還是盛會之后洋洋灑灑寫下的那篇至今還讓后生們?nèi)沼浽抡b的千古名文《蘭亭集序》卻永遠(yuǎn)的記載了那場千年絕唱,那篇浸染著書圣手汗的名帖從此傳唱千年。
蘭亭,自此鐫刻在了歷史文化的碑石上,飲譽(yù)千年,成為千年以來士子心中的文化殿堂。
湖心亭,還記得嗎?至今佇立在美麗的西湖島上的湖心亭,千年以來,不知讓多少文人墨客魂?duì)繅衾@。西湖,本來就是文人的一個夢,那里不光留下了著名文學(xué)家白居易和蘇軾的佳話和墨寶,而且也留下了湖心亭的佳話和文章。那位自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的晚明才子,以精煉的筆墨記載了自己的一次西湖之游: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dú)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比绱藘?yōu)美的意境,簡潔的精神,可謂絕唱。
那至今因飄蕩在耳旁的《醉翁亭記》而著名的醉翁亭依然美麗,那“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依然可愛,那得之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詩意的愛晚亭依然璀璨,那在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敝须[一亭的放鶴亭依然迷人;蘭亭,湖心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放鶴亭......一座座充滿著文化符號的亭子,多少年來,挺立在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挺立在滄桑歲月里,不但沒有隨著時(shí)光的流逝而褪去昔日的光彩,反而隨著時(shí)光的日益流逝而愈加可貴。而這一座座在風(fēng)雨中倍受千百年來文人們鐘情的亭子也許可以用云南昆明大觀樓的一副對聯(lián)來解釋: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fēng)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diǎn)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fù),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xí)樓船,唐標(biāo)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fèi)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BR> 一幅仰觀俯察的大手筆 ,縱目馳騁開闊的大畫面,真是“思接千載,神馳萬里”。中國文人的登高作賦的習(xí)俗,是一脈相承。亭子,多建于高處,視野開闊,八面臨風(fēng),元人有兩句詩:“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亭子的建立,本身就有濃濃詩意,從王羲之于蘭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钡酵醪陔蹰w吟唱“落霞與孤鶩 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再到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泣下?!鼻Ч沤^唱,一篇篇佳作都顯示了中國文人“胸羅宇宙,思接千古”的一個情結(jié),一個思維模式。
亭子,那高居于樓臺,或聳立于山頭,或被綠水環(huán)抱的美麗亭臺,以它獨(dú)有的綽約風(fēng)采記載了華夏文化的瑰麗詩篇,以它獨(dú)特的魅力征服了無數(shù)為它而鐘情的文人墨客。亭子,那一座座風(fēng)雨中挺立的亭子必將永遠(yuǎn)挺立在中華文化的光輝篇章里。
(本文被作為教育部主管國語委主辦刊物《語文建設(shè)》2011年9月卷首語)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