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
來源:作者:星明時間:2014-08-31熱度:0次
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
星明/文
不知何時起文學有通俗文學、嚴肅文學之分。我既不喜歡嚴肅文學,也不喜歡所謂通俗文學。現在的所謂嚴肅文學,把傳統藝術丟失了,甚至不要人物性格、不要故事情節;而通俗文學呢,到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學故事性,但是語言表現力,細節刻畫的不強,多數都是二流作家水平。所以,兩種文學都不著人喜歡。
多數讀者喜歡的是雅俗共賞的作品,如四大名著,如魯迅作品、如老舍作品、趙樹理作品、汪曾棋作品……,如《紅巖》、《紅旗譜》、《林海雪原》……都是藝術性比較高,都是讀者喜聞樂見好小說。八十年代末文學開始祟洋眉外,由于所謂“創新”,把中國傳統都弄丟了,學了些中國讀者不喜歡東西,而作者自己卻沾沾自喜,弄來弄去弄成所謂嚴肅文學,板著自以為是面孔,樹起高高在上架式,把讀者得罪得躲得遠遠的。如今仍堅持傳統文學的作家仍受讀者喜歡,如王躍文、賈平凹、劉振云、畢飛宇等,我不反對借鑒外國先進,但要洋為中用。洋為中用,指適合中國人口味。要在繼承中國傳統基礎上學外國先進東西,要知道自己為誰而寫,要知道讀者首先是中國人。
有個大雜志編輯,給我的小說評語是,“故事性太強了,自然藝術性就弱一些。”我不知道這是什么邏輯,我不知道“故事性和藝術性有什么密切關聯”,為什么故事性強藝術性就差?四大名著顯著特點不是故事嗎?她們藝術性差嗎?這么多年了,仍然受讀者喜歡。因為這些名著在講故事中,注意語言運用,在敘述故事情節時仍注意細節精雕細刻,讀著受其感染。趙樹理的小說故事性比較強的,他的小說也是深受讀者歡迎的,他在敘述故事中語言運用的非常好“袁天成跑的快,能不夠追的快,滿喜在后邊喊的快,滿喜在后邊喊,“快回來吧……不過腿上不加勁兒,故意裝作追不上。”、“能不夠什么也沒有說,走進去了;袁天成什么也沒有說,也走進去了;滿喜再也沒有說什么,也走進去了。”這是趙樹理《三里彎》兩段敘述,他打破了單純講故事套數,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你藝術性高的,讀者為什么不喜歡呢?為什么看一遍,甚至看一段就不樂意看下去呢?究竟藝術性差不差讀者說得算。著名漢學家顧彬說,講故事時代已經過去。我認為這是主觀片面的,或者,這最多表明這是西方觀點,我認為國人還是喜歡故事的。不然,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故事專刊呢?
一些評論家喜歡把文學分類,什么通俗文學、嚴肅文學,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先鋒文學……以前還分過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甚至雞腸文學……越分的細,寫作路子越分越乍,越難創新。弄來弄去把優質東西都丟掉。走上偏道,離讀者越來越遠。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