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撤僑,是一個容易引起人們興趣的話題。以利比亞撤僑為背景的電影《戰狼2》和以也門撤僑為背景的《紅海行動》的成功,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和民族自豪感的情緒宣泄。然而,電影畢竟是虛構的夸張的藝術形式,是借助于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渲染,創造的震撼的藝術效果。毋容置疑,就藝術感染力而言,在美輪美奐的電影鏡頭面前,白紙黑字的書本,是蒼白無力的。然而,電影鏡頭掀起的大腦風暴很快便消退,報告文學真實性的力量才是持久的。
夜深人靜的時刻,仔細閱讀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隨著作者的敘述,跟著一幅幅圖片,仿佛穿越到七年前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子,進入了那些激動人心和令人揪心的場景,被那些恐怖的槍聲、無助的吶喊和感激的話語所包圍,禁不住淚如泉涌。利比亞撤僑作為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作為國家記憶的重大事件,我敬佩何建明這位高明的立碑者。
《國家》通過大敘述與拼貼法的合用,創造了經絡分明、著微兼顧的作品架構。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雖然只有短短的12天時間,但涉及四十余個國家,從決策調度到打通各個關節,涉及國家領導人、中央軍委、外交部、公安部、交通部、國資委、民航局等國家部委和有關駐外使館,在利比亞工作的同胞分散在50多家企業的多個工地,還有零散人員和外籍員工,通過海陸空聯動,成功地將35860名同胞安全撤離利比亞并轉運回國,其規模之大,困難之多,決策之果斷,行動之迅速,成效之顯著,震驚世界。為記錄這一宏大繁雜的歷史性事件,作者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和材料搜集,《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體現了作者駕馭新聞事實和調動材料的非凡能力。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一、利比亞戰亂的發展、撤僑的緊迫性及撤僑從外交部行動上升到“國家一級響應”的過程,著力點放在外交部領保司和中央領導;二、該書的核心部分,即各點線的撤僑經過,先是敘述國家層面派出的三個特別行動小組及駐在國使館的活動,后又描寫國資委下屬的駐利比亞各企業的組織協調、配合行動與自保措施,最后按照(班加西)陸路東行去埃及、(班加西)海路北上希臘克里特島、(的黎波里)空運回國、(拉斯杰迪爾口岸)陸路西行去突尼斯、(塞卜哈)空運至土耳其、約旦、蘇丹、阿曼、埃塞俄比亞等地的線索分頭去寫,中間有時也有交叉;三、尾聲和花絮、后記。該書除了作者的敘述和評論外,大量粘貼引用了采訪記錄、當事人的日記、微博、QQ、郵件內容,使整個決策和撤僑過程場景變換自然,脈絡層次分明,骨架和節奏明顯,又不乏現場細節和鮮活典型,滿載了表述過程和體現主題需要的材料;大量配發記者和難民拍攝的圖片,彌補了文字沖擊力震撼力的不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花絮和后記對大框架無法包容的瑣碎內容進行了補充,使全書更顯得豐滿圓潤、有血有肉、有現場感,富有激情。
《國家》通過對難民遭遇與國家行動的強烈對比展示,烘托出“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的時代主題。利比亞陷入戰亂之后,一些暴徒武裝行兇搶掠,中國的項目建設區、營地首當其沖,營地遭受三番五次的搶掠,大到小汽車、工程車,小到電腦、照相機、手機、食品日用品、現金被搶走,同胞遭到毆打襲擊受傷,有的營地被焚燒,有的營地被占領,同胞被驅逐到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有的營地不敢繼續留住,被迫向相對安全的營地轉移合并,逃亡途中子彈貼著頭皮飛,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即使后來撤到機場和港口,因為戰亂破壞和海關地勤人員流失使機場港口癱瘓甚至關閉,成千上萬難民的聚集使這里成了人間地獄,難民因為沒有出境證件,也上不了飛機和輪船,逃離時隨身攜帶的衣物、食品、水和金錢,熬不過無期的等待,擋不住不該來的風雨,更奈何不了隨時可能飛來的子彈和炸彈,甚至受不了面前的軍警的腳踢棒打槍擊,而由于手機被搶或者信號不好,與家人與祖國的聯系中斷,他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悲慘,什么叫無奈,什么叫異國他鄉的難民,這時候他們除了活命外,最想的就是逃離利比亞,回到祖國,回家!可是,離祖國萬里之遙,回家談何容易!只有寄希望于大使館,寄希望于國家。在住利同胞危難時刻,國家迅速成立撤僑應急指揮部,還向利比亞派出了三個“特別行動小組”,動用軍機,軍艦,不惜重金包租豪華游輪、飛機,租用各種車輛,駐外的幾十個使館協同配合,海陸空聯合行動。沿途浩浩蕩蕩的撤離車隊,機場港口整齊的難民方隊,機場港口為中國同胞設立的“特別通道”,都讓外國的難民羨慕,恨自己不是中國人,尤其租用埃及的15架包機只運中國人,不載埃及人,導致航空公司因為埃及人的反對而毀約。在拉斯杰迪爾口岸,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可以是中國難民的證件;在被移民問題困擾而法律嚴格的歐洲,政府同意游輪大量超載了難民,允許難民在馬耳他和希臘暫時滯留,豪華的游輪、美麗的克里特島成為難民一生“最奢華的記憶”。如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同胞們聽到英國首相因為沒能力撤僑向國人道歉,同胞們看到無證沖關的外國難民被軍警槍擊,尸體隨便扔在野外,爭搶上船的外國難民被船主無情地踹到海里淹死。作者精心選取的這些場景,都讓讀者感受到海外同胞最幸運的是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每一次國旗的出現都會讓人激動,都會有“感謝祖國”“祖國萬歲”的呼聲,貫穿全書,這些高音符自始至終震動著這條紅線跳躍。
《國家》通過典型人物刻畫和典型事件的精細處理,歌頌了中華民族敬業、智慧、善良的優秀品質。該書著墨最多的是外交部領事司、特別行動小組、駐利比亞、希臘、埃及、突尼斯、馬耳他使館人員的經歷,以血肉豐滿的筆力樹立了我國外交人員忠誠、守信、敬業、智慧、富有組織性和犧牲精神的國際形象,也證明了長期以來我國對非洲、歐盟等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確性。三個特別行動小組升空仍沒法確定目的地的飛行、緊急情況下發明的“特制中國公民回國證”、利比亞反對派和地方武裝持槍護衛我同胞撤離的車隊,每一個場景都深深地撞擊著讀者的心靈。忙得實在無人安排的大使,把自己妻子派往危險之地,沖上接僑一線,令人敬佩;挺身獨行打通拉斯杰迪爾通道的中建員工高曉林,數次往返口岸,帶隊出關,她的行動讓我想起紅軍長征中渡過湘江又返回擔任后衛的陳樹湘,英勇悲壯;軍人出身的中交四公局領導楊躍民,采用軍事編制,組織員工自衛,一次次打退暴徒的進攻,他的營地成為班加西地區我國公民最為堅固的營地和撤離大本營,這些典型都為中資企業人員樹立了勇于擔當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讓婦女兒童老人傷者先撤,共產黨員、公司干部、使館人員自覺最后撤退,不放棄一個中國企業的外籍員工,其震撼力不次于“泰坦尼克號”的撤離;我使館人員巧妙地與各種關卡人員和機場港口交涉,語言場景鮮活,緊急時刻按照時間順序掛牌敘述,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同頻率感受現場的苦難、緊張與感動,達到了心靈的共振共鳴,強化了該書主題的升華。
不僅如此,作者還剖析了利比亞內亂和卡扎菲政權倒臺的深層原因和歷史教訓,用鐵的事實給一些對我國家和政府持懷疑態度的人上了一課,同時總結了大使館在我駐外公民管理方面存在聯系不暢的問題。
無論從其藝術性的表達、思想性的內涵來看,還是從作品發表后的社會影響來評價,《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都堪稱近年來報告文學的力作。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 記島城著名作家、詩人、蘆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