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來源:作者:任渭民時間:2012-10-21熱度:0次
黃河從遙遠的天際流來,在陽光照射下一片金燦燦,每道細浪都閃著波光。
從高空俯瞰茫茫神州,黃河像一條黃金寶帶,束纏在祖國大地的腰間,山東省會濟南,就綴在這條寶帶上。
濟南是座有著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因其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濟南”。公元一八五五年,黃河奪濟水河道入海,濟南便和黃河開始緊緊相連,咆哮的黃河給濟南帶來了威脅,也增加了灌溉、舟楫的便利,滔滔東去的黃河水更給風景秀麗的濟南增添了威武雄壯的美。
站在城墻般的黃河大堤上縱目南望,便是萬家煙樹的濟南城。城南逶迤的群山,一座座,青徐徐,宛若粘在淡藍色天幕上,越遠越淡,像一幅絕妙的水墨畫。清代大詩人王漁洋把這片山比做無數含苞待放的荷花,寫下了“十萬芙蓉天外落”的詩句。
青山深處,保留著南北朝以來的佛教勝跡,有造型奇特、古樸秀麗的四門塔,還有雄偉宏麗的海內名剎靈巖寺,寺中的宋代彩塑羅漢群像,被稱為“海內第一名塑”。緊靠城區的千佛山,傳說古代的賢君大舜曾在這兒躬耕。千佛山上,妙相莊嚴、栩栩如生的佛像隨處可見。
登在千佛山上回眸北望,只見蒼野茫茫,黃水滔滔東流,幾個互不相連的山頭,像斷線的珍珠撒在地上,又像幾朵淡淡的青煙,這就是著名的“齊煙九點”。最高大的華山,像一座含苞待放的青蓮,大詩人李白登山后寫下了這樣的名句:
我昔游齊都,
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俊秀,
綠翠如芙蓉”。
濟南南面的大片山區是斷層石灰巖結構,有大量的地下溶洞。地下水從南向北流,被濟南城北不透水的火成巖阻擋,涌地而出,成為泉水。濟南城內到處是汩汩而流的泉水,泉流成溪,溪聚成河。河內長滿綠得發亮的水草,河岸排著搖曳如絲的垂柳,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景色如畫。
濟南七十二泉,趵突泉景色最奇絕,氣勢最宏偉,有“天下第一泉”之稱。三股車輪大小的泉水自地下噴涌而出,沸滾翻騰,堆雪濺玉,蔚為奇觀。趵突泉邊,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故居就在漱玉泉邊,郭沫若寫下了名對:“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金石錄里漱玉詞中文章有后主遺風。”李清照故居粉墻掩映在翠竹中,茂盛的芭蕉把女詞人畫像染綠。
從趵突泉東行,來到黑虎泉,泉在峭壁石縫之中,泉水從三個人工雕刻的虎頭噴出,水聲激越,如虎嘯山林。黑虎泉對面是高峻的城墻,一九四八年九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這里登城,解放濟南。這段城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陳毅元帥書寫的“解放閣”金色大字已嵌在城墻上,熠熠生輝,光照日月。
濟南不僅有山、有泉、有河、還有湖,煙波浩淼的大明湖竟占濟南舊城的三分之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便是對它的真實寫照。
大明湖中心有歷下亭,那里有副楹聯:“海古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這是杜甫的詩句。當年,李白、杜甫、高適等大詩人,多次在湖上放舟高歌,他們都被這里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佳作。湖四周,古跡頗多。南岸之稼軒祠,是為紀念杰出的宋代詞人辛棄疾而立的,他和金兵戰斗的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至今仍在濟南群眾中廣泛流傳。
公元一一六一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投身抗金隊伍,奉義軍首領耿京之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系。不料,起義軍的部將張安國被金人收買,密謀殺害了耿京,遣散了大部分起義義軍,劫持著另一部分投降了金兵。辛棄疾在北歸復命的途中聽到了這一兇信,同行的人議論紛紛:“幼安(辛棄疾字),主帥已亡,隊伍已散,我們回去又有什么用呢?”“是啊,這次你受到了皇上的嘉獎,到江南一定能大展雄才。”“不,正因主帥被害,我們更不能棄之不管,讓奸人橫行。”辛棄疾親自率領五十多名騎兵,趁著茫茫夜色,束馬銜枚,闖進擁有五萬大軍守衛的張安國營帳。這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開懷暢飲,突然看見辛棄疾從天而降,嚇得面如土灰,一旁的金將也驚得目瞪口呆。辛棄疾上前舉刀把金將殺死,然后提起被嚇得魂飛天外的張安國奔出帳外,橫放在馬鞍之上,帶領萬余名被張安國劫持投金的起義軍一起殺離敵營,縱馬南歸。“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仆姑”。從此,辛棄疾就滯留江南,再也沒有回到故鄉濟南。
濟南不僅是歷史古城,也是座青春煥發的城市。建設現代化都市和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把濟南前進的征帆鼓得更加飽滿,更有勁頭,它在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著,變化著,它將變得更加容光煥發,更加秀麗動人!黃河岸邊的這顆明珠——濟南,在未來的歲月中,定會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浪濤翻滾的黃河流過濟南,懷著對泉城秀麗風光的深深戀情,繼續東歸大海。兩岸巍峨的黃河大堤,夾護著滔滔東去的滾滾巨流,宛如一道水上長城。堤下翠柳依依,芳草萋萋,就像是大堤穿起的綠色衣裙。滔滔黃河水邁著歡快的步伐奔向濱州大地,去書寫那神采飛揚的江南水鄉華章。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