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之行——11云霧迷茫游嵐山、麗日晴空觀劇院
來源:作者:萬京民時間:2012-11-08熱度:0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國外游覽與國內旅游有所不同,就是不常游山也不常登山。原因就是國外的名山不如國內的多,也不如國內西部的高。不過此次游悉尼我倒是游覽了澳洲的一座名山——藍山。
悉尼在澳大利亞是第一大城市,不僅城市現代、廣廈林立,CBD區時尚,而且市內外的景區頗多,也不乏可觀賞之名勝。比如:市郊區的嵐山;市內舉世聞名的歌劇院,以及可登高望遠的悉尼塔和美麗時尚的情人灣等。在悉尼的第二天我們便游覽了澳洲著名的藍山景區。
藍山英文名叫(Blue Mountain),坐落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它與悉尼市區接壤,在悉尼以西約100公里處。 其丘陵起始于堪培拉西面五十公里,從內皮恩河西岸延伸到科克斯河西岸。主體是由沙石高原組成,區域被七百六十米深的峽谷分割,最高點高于海平面1190米,很大一部分藍山被劃入藍山世界遺產區域,擁有七個國家公園與一個自然保護區。 藍山區域包含了藍山市政府區,霍克斯伯里市,利斯哥市與奧伯倫市。
當歐洲人抵達澳大利亞時, 藍山已被當地土著貢東古拉人占據了數千年, 這些土著現在由貢東古拉部族議會位于卡通巴的土著公司所代表. 按照土著傳說,藍山起源于夢境生物梅里根與加倫加斯的傳奇戰役,加倫加斯據傳是一種半水生半爬行的生物,詹姆士峽谷就是被他們的戰斗打裂開來的。由貢東古拉部族議會是一個非盈利組織,自1995年起,他們一直在為索要會祖先的領土而努力,他們甚至為此在網站上作了一段虛擬視頻。 至今在藍山上很多地方仍可以看見土著人祖先留下的痕跡。
阿瑟 菲利浦是當時新南威爾士的第一任執政官,他在第一眼看到藍山時就認為它是政府補給站的最佳地點。后來吉德利 肯于1799年在藍山建立了一個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政治犯為主的監獄,那是的風景現在依然可以看見。
歐洲定居者一開始認為越過藍山就是肥沃的土地,因為很多到澳洲服刑的犯人認為越過山脈就是中國,傳說中的中國十分富饒。 不過對當時的他們沒有任何區別,因為藍山幾乎無法翻越。就某種程度上說,藍山為當地監獄當局提供了方便,因為這無法越過的屏障讓很多犯人絕了從這個方向逃走的心思。
悉尼市的藍山,曾被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藍山是一道長長的山脈,覆蓋面積差不多有一百萬公頃。藍山的得名源于滿山的桉樹。由于桉葉時時散發出濃郁的芬芳,在陽光的折射下,這種芬芳的揮發性蒸氣使藍山籠罩在藍色的氳氤中,不僅山坡上有一層隱隱的藍色煙霧,就連天空中也蒸騰著藍色的瑞靄,藍山因此而獲得了一個跟它的景色一樣美麗的名字。
我們是在早晨8時許出發的,沿著市區通往藍山的高速公路向著西北的方向行進。路上的車輛往來穿梭,幾乎彼此相連,緩緩前行。悉尼的人口是600余萬,為澳洲第一大城市,也是擁有車輛最多的城市。澳洲人很注重禮貌架駛,相互禮讓似乎成了習慣,也很少鳴笛以免影響他人,安靜與和諧總是處處體現。不向國內的很多地方總是在路上制造噪雜(包括在公車內大聲打手機等),這并不是小事,而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
藍山在距市區百公里的西部,通往藍山的道路通達而少有曲折,只是在臨近景區的地方折了幾個彎。藍山綿長廣闊,遠遠望去如大海中的波瀾層層起伏,其被桉樹覆蓋陰郁幽藍,今天又是一個霧氣升騰的早晨,這便又給這些廣闊山巒披上了一層迷離和朦朧,正好可以讓我們霧里看江山。
藍山實際上是一條山脈,長約100余公里,而且山峰也多數是較為平坦的,突兀的峰巒不多。我們到達景區后,最先來到了一個小廣場上,也是游藍山的中心點。此處游客較多身后的停車場上的車也不少,還有一群當地的土著人在為游客表演。土著們穿著毛皮的衣服,身上涂著褐色的顏色或畫著白色的符號。為首的一位身強力壯長著大胡子,手拿著長長的銅號吹奏,地上還擺著用動物骨頭制作的手工藝品,吸引了周圍的許多人駐足拍照。不過每位拍照者需付給幾澳元的費用,我們與土著們合了影,算是古老與現代的結合吧。
廣場的邊沿是垂直的懸崖,每個面都如斧劈刀削,高幾十丈,俯視下看甚是駭人,故此園方在四周都安裝了一米多高的鐵欄桿以防不測。對面是一排幾公里寬的壁障,而當中是幾百米寬的溝壑,故此處即使觀景的場所也是拍照的最佳地點之一。而更為絕佳的是在我們的側面不遠處就是藍山著名的山峰——三姐妹峰。藍山的險峰、奇峰不多,三姐妹峰因其生的奇絕、險要,再加之擁有美好的傳說,故為游覽拍照之佳景也。三姊妹峰彼此間隔相當底部相連,自左至右分別為大姐、二姐和三妹,而山峰也依次縮小、變陡。形成了丹崖映照、藍天為景、巨石兀立的壯觀景色,別有一種神韻。據傳:舊時有澳洲的土著三姐妹,愛上了族中仇人后裔的三兄弟,上演了一場澳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勇敢的三姐妹為了反抗封建惡勢力,寧可化成三座倔強的巖石,即目下的三姐妹峰。我們圍繞著廣場邊沿,近看遠眺飽覽著眼前頗為壯麗的大美之景,而后在諸如三姐妹峰等的主要景點前照了相,已將此澳洲之名勝收入囊中。很巧的是在此處我還拍到了幾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婚夫婦,以及熱戀之中的情侶,其中有一對大概是來自北非的,相貌帶有中東人的特征,拍的最好。當然主要是他們的笑容和擺的Pose 好。
隨后大家隨著導游沿著一條山路步行了幾公里,縱觀了藍山的一部分懸崖、溝谷、溪流、遮天蔽日的桉樹林和一些住在樹上的考拉。憨態可掬的澳洲獨有物種——考拉,總能給人留下美妙、有趣的印象,也是大家長談的話題。
藍山的最高峰維多利亞山高1111米,因為邊遠荒涼,至今仍是一座未被征服的原始山林。從藍山國家公園邊上的瞭望塔遠眺,只見黛藍色的山嶺層巒疊嶂,一直消失在天際。近望,滿眼懸崖絕壁,巍然屹立;飛瀑流湍,暄瀉而下,溶入郁郁蔥蔥的林海,或跌進聳峙的溝壑之中。千峰綠樹云繾綣,落花寂寂水潺潺,在這蔚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縹渺的山霧構成的山谷大舞臺上,特色分明的四季輪流上演不同色調的大戲。對于只知雨季和旱季的澳大利亞人來說,藍山就格外顯得四季分明了,因此他們常來這里躲避海岸邊的三伏。據說,悉尼人很喜歡到宜人的小旅店過周末,蜿蜒在巨石、沙巖、瀑布、茂盛的桉樹林和蕨木林之間的深深的峽谷,便成為遠足和閑逛的理想之地。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升處有人家”。藍山國家公園內居住著多達8萬居民,星布在7個大小村鎮,人類與自然,原始與文明,就這樣長期和諧相處著,給人一種返樸歸真的世外桃源般的感受。
臨近午時,天已放晴,早晨濃濃的霧氣開始散去,藍山露出了黛青色。平整的山頂仍被大片的云所籠罩其間,略有缺處,眼前不遠處赤紅色危巖疊磊成的三姐妹峰傲立于群山之間亦真亦幻、惟妙惟肖。遠山近嶺流光溢彩,而身后索道間的峽谷內仍飛瀑流泉、奇松倒掛,筆直的崖壁垂于無盡的深淵內,望去使人驚嘆、震懾,藍山之景始露崢嶸……
返回時我們途徑一個號稱是“極有英國特色”的小鎮,在那起伏的街巷中感受到這丘陵小鎮的英吉利風情。那些街邊唯美亮麗的咖啡館,那一棟棟較為典型的歐式房舍和一群群悠閑自得的澳洲人,以及他們無憂無慮的閑情逸致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午餐后我們去參觀久負盛名的悉尼歌劇院,而對它的認識則始于20余年前的新年掛歷與電視媒體上。悉尼歌劇院位于澳大利亞的悉尼市,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自它建成起就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筑。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貝尼朗岬角,其特有的扇貝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的映襯即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筑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于20層樓的高度 。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筑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征性標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劇院隨時為游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筑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據悉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并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大利亞藝術家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制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游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大約下午2點,我們伴隨著31度以上的高溫,驅車來到了大歌劇院的門前。碧空下,那一葉葉如白帆的巨大的扇貝外殼佇立在眼前。這銀白色的建筑博大、恢宏,造型時尚、現代,的確令每位來訪者仰視敬畏,盡管它建在30多年前,但它的氣勢、它的秀美仍然是當代建筑的佼佼者,而且再過幾十年恐仍會引時尚建筑業,一直以來它都被評為世界現代藝術建筑的頭牌。記得在上世紀掛歷盛行的時代,只要是印有世界精美建筑的掛歷,12張畫頁中總有一張是悉尼歌劇院,它似乎已經成為現代藝術建筑之典范而名冠全球。
我是懷著很興奮的心情步入院內的。
踏著大理石的臺階進入到清涼的世界,其內景果然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黑褐色的大理石地板與黃色的木制墻壁形了成濃重的色彩反差,高高的尖頂與玻璃幕壁的巧妙結合,以及很唯美的頂部梁柱構成了其大廳內部的基本框架,明與暗、高與低、朝向與背光部的對比,都使寬大的廳堂美輪美奐、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效果。我們參觀了歌劇廳,此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于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其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墻壁反光,墻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制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采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據介紹,舞臺面積440平方米,有轉臺和升降臺。舞臺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云端,稱“月幕”。舞臺燈光有200回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臺監督對臺上、臺下情況一目了然。試想,這些都是30多年前的設施就如此現代,或曰:超越當時的時代,可見悉尼歌劇院的科技程度之高。
據悉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于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只可惜因為此時沒有音樂會,黑色閃亮的大門沒有打開。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恩•伍重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筑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約恩•伍重和他的杰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伍重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杰作。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圣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余人。自建成以來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游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我與朋友在廳內的咖啡屋喝了一杯澳洲咖啡,味道還比較純正,之后我們隔著玻璃幕墻眺望悉尼有名的拱形鐵橋,它也是悉尼的地標之一,長久以來一直與歌劇院一同被攝影家、攝像師等拍攝,并廣播于全世界。
我們步出大廳外,在各種不同的角度拍攝著這座美輪美奐的貝殼型建筑。陽光明媚、碧海藍天,春光無限,悉尼的春天是清新的,它把嶄新的現代化城市示于人;悉尼春天又是熱烈的,鮮花、綠樹與海景裝扮了城市,使得它更加時尚與嫵媚。
入夜我們來到了歌劇院對面的大橋附近,這里是觀看歌劇院夜景的最佳場地,隔海相望的被彩燈照畫出輪廓的歌劇院靜如處子,猶如星河中的大號星座一般,晶瑩剔透、絢麗耀眼。這里有專業人員設置的攝影臺,專門為游客拍攝以歌劇院為背景的夜景照。攝影師是二位30多歲的華人男子很客氣,我們排隊先是每人照了二張個人照,而后是集體合影,將這座名聲遐邇的建筑與它周圍的景色收入影像中,留住最好、最美的回憶。
夜色寧靜、星空璀璨,海風拂過周身暖暖的。身后的花兒散發出清香,飄過綠叢、飄過棕櫚林,飄向不遠處的海灣。
火樹銀花的悉尼之夜會給每一位游人帶來溫馨與舒適……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