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
來源:作者:宋宏建時間:2013-02-21熱度:0次
對于屯溪老街,印象里一直是模模糊糊,只有當我身臨其境的時候,才體會到那“老”的味道,是真的正宗與厚重。
淡雅古樸的茶樓、酒肆、書場、墨莊,雕梁畫棟的石礎、磚砌、木柱、廊院,鱗次櫛比的馬頭墻、白粉墻、小青瓦,緊湊密集的店面以及前店后坊、前店后倉、前店后住的店鋪格局……這個處處都煥發著江南古鎮氣息的所在,或曰淋漓盡致地張揚著宋代風格和徽州民居特色雜糅的地方,便是位于安徽黃山屯溪區中心的屯溪老街。
老街有“宋城”、“宋街”之稱,與宋徽宗移都臨安(現在杭州),外出徽商回鄉之后,模仿宋城建筑風格大興土木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原汁原味的老街起于宋代, 明代成為頗有影響的“一邑總市”,清代變作遠近聞名的“茶務都會”,民國初年號稱“滬杭大商埠會”。解放前夕,老街雖歷經戰亂和天災人禍,但仍獲得皖南商阜重鎮和“小上海”之譽。新安江是屯溪的母親河,清澈的河水,滋潤著街巷里不同年代的300余幢徽派建筑,呈魚骨架形分布,縱橫交錯,西窄東寬,就像一條巨型的大魚,閃爍著亮麗的鱗片游弋于江畔。站在“老街”高大的石牌樓下面望去,就像翻閱它500余年悠久的歷史畫冊,蜿蜓伸展,縱深莫測,五彩紛呈之中,引人無盡遐思。
沿著褐紅色的麻石板路面,我漫步在朱閣重檐的老街,領略著15世紀中國街市的遺風余韻,似乎走進了天然的攝影棚、動態的“清明上河圖”。意境幽古的臨街店鋪,多為兩層的木穿榫式磚木結構,單開間不大但都設計精巧。門楣上的徽派木雕——青山綠水秀美靈動,生旦凈末呼之欲出,民間故事委婉動人。門楹和窗欞或方或圓,或棱或扁,都花式豐富,搖曳多姿——尤其那伸出楹外的“飛來椅”、“美人靠”,既拓展了店面空間,方便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外觀層次,使店堂顯得恢弘華麗。店鋪的內部結構,以沿街開敞式和內天井式居多,二進二廂、三進三廂的,四周走廊都連接成天井采光,蘊含“四水歸堂”、“肥水不外流”的斂財寓意。各家店堂的楹柱、貨架之上,均有字畫醒目,點綴著徽商儒雅的薪火相傳,至今不衰。
走近“同德仁”、“老福春”、“萬粹樓”、“汲古軒”、徽寶齋”、“藝林閣”、“茂槐”等老店,先不言那徽墨、歙硯、徽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流光溢彩,也不提那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祁紅、屯綠、貢菊等系列名茶享譽中外,更不說那古董一條街上的文房四寶、徽州四雕、徽派國畫、版畫、碑帖、金石、盆景,以及琳瑯滿目的江南絲綢、釉瓷枕、青銅器和手件把玩,只要站立門前,一睹高高懸掛的老字號匾牌風采,肅然起敬的景仰之情便會油然而生。逛街累了,可以在“謝裕大茶莊”坐下來,品一杯江澤民總書記曾經以此送人的極品香茗;肚子餓了,可以到“救駕燒餅鋪”看一看,嘗一下朱元璋皇帝曾經贊不絕口的面食。如果你嘴饞,有徽墨酥、長生酥、黑片酥、頂市酥等可口的甜點供你選擇,有鹵味十香蛋、五城鹵牛香、一絕鴨掌、黑芝麻糊等風味小吃待你光顧。如果你覺得還不過癮,我就推薦毛豆腐、臭鮭魚、梅干菜就黃山燒餅,外搭一種秀嫂撻馃給你,你都吃過嗎?
老街的路面敞亮,闊處七八米寬,均用清一色的大塊赭色石條鋪就,紋理清晰,潔凈如畫。子午時分,無喧無擾,人行其上,感覺空靈悠遠,儼然返老還童,回到古時。心理學上講,人開始懷舊,就標志著老了。我是個經常懷舊的人,可在屯溪老街那滿眼古老的旗招匾額里,卻發現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光芒。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