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節回故鄉,帶著滿滿的親情離開村子,車上裝滿了糯米粄、油果、花生、蘿卜、青菜,還有幾只雞。覺得鄉下的空氣好,所以把車窗也拉下來了,一陣異味襲來,便覺不對勁,于是又把車窗關上,一路上總是隱隱約約覺著車上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晚上回到家里,一家人將東西一一分類處理,油果等油炸食品自然是香噴噴的,帶著泥土的蘿卜青菜的味道是鮮美翠綠的,那幾只雞呢,關到陽臺的雞窩里,一時之間倒也沒什么;但,到了第二天早上,便隱隱約約聞到了一股夾雜著泥土和油香的味道飄散在屋子里,我的第一反應就意識到是鄉土的味道。怪不得昨天,一上車,就聞到這味,一路上總也有這種味,你看現在在家里還是這種味,啊,我終于明白了,我這是把故鄉的味道都帶到都市里來了。哎,真是。其實,無論我們過著怎么樣的生活,都離不開故鄉的味道,不管我們生活得怎么樣,都不會忘懷那曾經飽嘗過的故鄉的味道……
在故鄉,一年四季,你都會聞到不同的味道。春天,有清明節的艾粄香;夏天,有端午節的粽子香;秋天,有中秋節的湯圓、月餅香;冬天,有冬至日的臘味、年關的油炸果香。還有,就是在如今,盡管是生活在市區,平時晨練的時候,走在河源市區紅星路邊的大街上,遠遠地隔著幾條小巷,就會聞到五指毛桃香雞的味道。那五指毛桃,在我們老家的屋后山坡上隨手都可拔出幾株來。誰曾想,故鄉的味道,就這樣伴隨在我們的身邊!
故鄉的味道最先是從裊裊的炊煙開始的,然后是從舌尖上感受到的。每逢節日喜慶的日子,揭開那壇封酲已久的客家娘酒,放上一些姜絲,煮沸之后端上桌子,一家人喝了那甜甜的黃酒,償到的是甜滋滋的味道;收獲的季節,每天的日子都是甜的,即使是南瓜作菜,吃著紅薯伴飯,也是甜甜的。扳下一枝甘蔗,吃著吃著,總也覺得一節更比一節甜。
記得那年的立夏節,正是家中青黃不接的時節,節儉的母親從貯藏紅薯片的瓦罐中小心翼翼地拎出一小塊臘肉,由父親掌廚,伴上蔥花,做了一餐釀豆腐,那香味,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了。
那兩年,在大隊集體茶場,我們一幫年輕人,每天面對著茶山耕作勞動,生活雖然艱苦但卻快樂著。采茶季節,每天沐著朝露進山采茶,踏著夕陽下山。口渴了,就著一杯白開水,放上幾片鮮嫩的綠茶,泡浸一會,喝下去,清香的茶水,便沁人心脾,神清氣爽;當然,鏟草施肥除蟲時,撲鼻的臭糞肥,剌鼻的農藥味,那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當北風呼嘯、寒冬臘月的季節,待茶山上的農事漸疏時,老廠長就會帶著二個年齡最小的同事,到附近的村子里買回一條狗宰了,然后,架起柴火在大鍋里燜熟,那狗肉的香味,還沒吃哩,我們在收工回來的路上,隔著幾里路遠都聞到了,同伴們都在悄悄議論,中午要吃大餐了……
故鄉的味道是五味雜陳的,有苦澀,有辛辣,有酸臭,有清香,有甜蜜,有芬芳。生活的環境,也總是與各種味道相伴。臭氣熏天的水塘、糞廁、豬圈、牛欄。也許有的人說起鄉下的時候,總會嫌棄鄉下沒有衛生間,牛欄豬糞臭,蚊蟲蒼蠅多,但應明白,沒有糞土臭,哪有稻花香!
故鄉有些東西是酸的也有苦的有辣的,吃的酸菜、沒有釀好的黃酒是酸的;臭豆腐,是又臭又香的;燒酒、苦瓜、辣椒、姜、蔥、蒜、胡椒、生蘿卜,都是苦的、辣的。百草中藥是苦口良藥,能清火解毒于民間,但瓦罐溢出的藥味是苦的。就連生活的滋味,也是百味俱全的。困苦、清平的日子是苦澀的,疾病纏身的日子也是苦澀的;孤兒寡母孤寡老人守望著清平的日子,企盼著遠行歸人,盼望著孩兒長大,祈盼著苦日子有個盡頭,那種心情總是苦澀的。漫漫長夜,霜風雪雨,苦海無邊,誰解其中味……。長輩們經常忠告年輕人,不喝辣湯不長記性。初涉世事的人往往經驗不足,受盡挫折教訓,吃苦頭的日子,心里頭是熱辣辣的;如果是一把辣椒一把姜,甜酸苦辣都償過,就會苦盡甜來;待到事業有成時,你的日子就會過得清香而甜蜜,越來越覺著生活是美滋滋的。
(二)
祖上遺風,薄田三畝,足可立命;房舍兩間,已可安身;詩書半卷,聊可養心。臥衾撫卷,心明,身定,猶如禪者的風范,無色無味,寧靜的心境,芬芳而輕靈。
當桐花淡雅的清香,隨著竹影搖風,悄然彌漫在鄉間,雄雞唱響晨音,炊煙直上云天,村中的父老鄉親便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從每家每戶窗前灶下飄散出來的淡淡炊煙熏動夏天清香的早晨。走進故鄉的餐桌,味道總是清淡的,粗茶淡飯,一日三餐。但,長輩中也不乏掌廚高手,他們總是把生活中平常的菜肴烹調得色香俱全,吃起來津津有味、口齒留香。山村遠處,朝陽東升,草綠,牛肥,口哨聲聲,牧歌在飄揚,是誰在蒼翠的山村品讀那迷人的畫意情韻、鳥語花香!
彷徨的鄉村少年,逆風苦旅中,以荷析薪,蓑衣披肩,負重前行,腳印淺涉紅塵,影子孤獨;迷茫的雨,在微風中,緩緩流淌心田。青春的歲月,戀愛的季節,如泥土,花蕊,稻香,芬芳而馥郁;有誰知道,他們一生中的疼痛和鐘愛,竟是那苦澀的初戀。
時光寒涼,滿眼蒼黃,初冬閑散的時光,從父輩的酒桌邊搖搖晃晃逝去。酒醒時,他們會扛起犁鏵、趕著老牛去犁冬,把板結的禾田犁土翻耕。或者躬耕于村前的那片菜地、那片茶園,也會坐下來,嗅著稻草的香味,將稻草抻長,編織各式各樣的稈墊,還有他們豐收的喜悅、愛情的浪漫、家庭的溫馨和春曖花開的夢想、風調雨順的祈禱。
飄零的秋,靜默在曠野里,傾聽最后的一聲蟲吟。寒風烈日,霜露浸潤,楓葉把冬的激情與血色黃昏點綴山坡,為故鄉的秋渲染最后的燦爛 。當年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兩鬢白發,我要在這個秋天,背著行囊和詩卷,趕回村里去,與他們一道,尋覓曾經的辛酸貧窮,品嘗久違的家鄉風味,將故鄉的秋收獲。
村莊的傍晚,夕陽西下,我從黃昏的屋檐下走過,視野朦朧,或者記憶遠去,惋惜,無奈,緬懷那些滿臉疲倦的父輩,飽嘗世間的辛酸苦澀之后,在溫暖寧靜的日子里無法復活,終將黃昏的帷幕拉下。他們也有悲壯的青春、凄迷的人生,板結的土地收藏了他們一生的艱辛與苦難,干枯的心靈凝結了季節的滄桑與笑容。令人憂傷的不是他們的過往,心懷沉念的是故鄉曾經的記憶。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人,承傳下來,世代耕耘著故鄉的土地,耕耘著年復一年的豐收,經營著故鄉永恒不變的鄉村風情:早、中、晚,三餐;家、春、秋,三味。
[定稿于蛇年元宵節20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