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印跡
來源:作者:金航時間:2013-06-05熱度:0次
成 長 的 印 跡
六十多年的歷史風云和億萬人的命運坎坷,大處可攬國家民族之命運,小可見社會民生之心態,一個人的成長本身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同樣承載了人生的痛苦與歡樂,但在這痛楚與快樂中品味出的是成熟。每個人都在共和國歷史成長的酸楚與艱辛中品味著千千萬萬與自己一起經歷的那段歲月與生命歷程。
一九七0年,九歲的我便隨著父親加入了地質隊的行列,新的生活、新的環境,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新奇和神秘,出隊的第一年,隨著父親的分隊來到了一個叫鬧枝溝的小村(那年代叫生產小隊),那時出隊都在三月份左右,天寒地凍,更沒有像樣的公路,鬧枝溝離大隊本部并不遠,大約也就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然而我隨著地質隊的叔叔阿姨們在卡車上足足顛簸了半天,到住地時腳都凍的不能走路了,好在熱心的房東早已把炕燒的熱熱的,父親把家里僅有的兩床很薄的被子鋪在了坑上,我把腳伸到被子里,很久才感受到了周身的溫曖。晚飯前第一件事就是去分隊管理員那領內部糧票,內部糧票分細糧和粗糧,記得好像分不同工作每人每月也只有五斤細糧,另有分配不等的粗糧,加起來也就三十多斤,我的父親因為帶著孩子,所以分隊領導給予特別照顧,每月多給我們三斤細糧,我的地質隊生活就從這里開始了。那時的地質隊工作比較艱苦,隊里的叔叔阿姨們每天都要穿著笨重的“登山鞋”每天走上幾十里山路,跑路線、采集樣品,回來時整個褲腿和鞋子是凍在一起的,要在爐子前烤上一段時間才能化開、烘干第二天再穿上,不過這樣的裝備在當地鄉親們眼里也是很羨慕的,鄉親們當時穿的都是自己用“烏拉草”編制的草鞋,偶爾也能見到一兩雙日偽和國民黨時期留下的“大頭”棉鞋。
那個年月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我看到地質隊的叔叔阿姨們都很樂觀,每天傍晚他們都會聚在一起拿出分隊僅有的一只破二胡和手風琴唱上幾段“革命樣板戲”,感覺他們的生活也很充實。每逢節日他們回不了家,隊長就命令管理員不惜代價去“摳門挖窗”搞回來幾斤豬肉,飲事員挑了又挑,選出稍肥一點的肉放在醬油罐里,淹漬起來留著以后炒菜用,剩下點肉就多放些菜,大家一起包上一頓餃子,在一起喝點小酒樂呵一番,多少個親情假日都是這樣渡過的。由于當時工資比較少,生活過的也比較清貧,既使每年每人發給二十幾尺布票,因生活困難一年也舍不得去買幾尺布做件新衣服,那時最盛行的一句話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兄弟姊妹相傳,有時要穿上十幾年,好在地質隊每年都發給冬夏工作服,當時的工作服在外界看來就是時裝了。
父親所在的分隊是一個地質綜合分隊,內有物探組、地質組,還有鉆探機臺,一個隊伍有一百多人,這么多人來到一個小村上,為村里增添了不少的生氣。當時的野外裝備都比較簡陋,地質組主要的裝備就是羅盤、錘子、放大鏡,每天叔叔阿姨們從山上回來后要進行手工制圖,手工計算,一直要到深夜;物探測量組每天上山前準備好的第一件工具就是斧子、鋸子,另外還要帶上蘇聯產笨重的電、磁法儀器,叔叔阿姨們說:每天他們都要在原始森林中砍倒很多樹才能進行正常的測量和物探工作(那時地質隊伍是尖兵,一切都為地質工作服務,所以也不涉及森林補償等問題)。老式的鉆機,落后的鋼沙鉆進工藝,每天鉆探進尺也不過幾米。若大個綜合分隊當時也只有一臺老式蘇聯嘎斯車,而且大隊還隨時調用。為了搬運設備只能臨時借用老鄉家的牛、馬車或發動全體職工人拉肩扛,將儀器設備運到指定地點。分隊的通訊更是十分落后,野外生產每周都要向大隊報告情況,所以每周都要派人去十幾里外的農村生產大隊打電話報告情況,由于叔叔阿姨們工作都比較忙,所以還在上小學的我,每逢星期天就成為了分隊的義務通訊員,隊長把寫好的報告稿交給我,我再跑上十幾里山路去生產大隊找大隊長用大隊僅有的一臺手搖電話機通過公社交換機、縣里交換機、地區交換機接到地質大隊總機再接到在隊領導辦公室,一個電話要幾個小時才能打通,有時由于線路有問題,一等就是一天。
時光似電波,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七十年代未,自己借地質子女招工的機會,成了地質隊的真正一員。參加工作的第二年,由于我們所在的班組工作效率高,成果突出,分隊領導特為我們每人發了七十元的獎金(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拿著這七十元錢自己高興的不知如何是好,我交給了父親五十元錢后,長這么大第一次買了一件T恤衫(當時叫港衫)和一件的確良軍褲,穿在身上了著實威風和得意了一番。后期由于工作取得了一點小成績,便被調到大隊機關工作。二十多年的機關工作,更是目睹和感受到了地質隊和新一代地質人崎嶇坎坷經歷和通過地質人的努力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感受到了地質人所經受的磨難與歡笑,還有他們印記在山川河流中不滅的足跡,聆聽著令地質人引以為自豪的《地質隊員之歌》在山谷中久久回響-------
三十年后的今天,單色調已成為歷史,服裝的縫縫補補成為一種時尚,野外隊的飲事員不是因為沒有肉而發愁,而是因為隊員們吃不進去肉到處去采山野菜怕吃壞了肚子而擔憂。隊上的小青年們聚到一起更是“三天一只雞,五天一只羊,喝青島啤酒要成箱,春夏秋冬比時尚”。廣播電視村村通,更不用為看不上電視而寂寞,想看大片還可以拿出下載在MP4.MP5里的中外電影大飽一下眼福。
新的時代不僅找礦理論有了更大的創新,分隊的裝備更是向著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分隊都配備了野外專用車、手持電腦、照相機、GPS;電子成圖、高速計算、樣品照相為地質隊員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光電經緯儀,便攜式、站式GPS定位儀不僅免去了砍伐林木之苦,加強了環境保護,也提高了精度、深度和靈敏度,減少了繁重的體力支出;鉆探工藝日新月異,由大口徑到小口徑,又到繩索取芯,鉆機也由SY2—300、XU—600、XY—4等發展到今天的全液壓自動行走鉆機,無不顯示出科技魅力所在。通訊手段更是發達,由八十年代的電臺,到九十年代的手持對講機、BB機,二十一世紀不斷更新的手機電話,衛星電話,一秒鐘就可以傳遞很多信息。
幾十年的辦公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記得八十年代初剛調入機關時,兩個單位在一座破舊的小紅樓內辦公,我們兩個部門六個人擠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里,簡陋的辦公桌,每天上班要集中排隊打開水,兩個樓層共用一個側所。而今的地質大廈曾經為多少地質人而感到驕傲,地質人不管走到哪里,只在說我們是地質大廈的,都會投來一片羨慕的目光。辦公設備不斷更新,由手工打字變電腦打字,由信件傳送到電子傳真、網絡信息傳送,老板桌椅、電腦、打印機、傳真機、飲水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為地質人增添了幾分神氣。
60多年的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我所在的地質隊也已走過了50年的艱苦歷程,我雖然沒有經歷過地質隊50年的風云變幻,但地質隊30多年的發展和變化卻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跡。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