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礦文學的又一奇葩
來源:作者:吳鉤時間:2012-05-16熱度:0次
——《感情的牧歌》和《思想深處的鄉土》讀后感
作者:楊建毅
最近,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甘肅地質作家劉志宏同志的《感情的牧歌》和《思想深處的鄉土》兩部著作已正式出版發行,在甘肅地礦行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這兩部著作共計四十萬字,是作者從1985年至今,長期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利用業余時間辛勤勞動的結晶。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執著的追求、堅韌的毅力、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淵博的學識。我認為,這兩部著作的出版發行,是劉志宏文學創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他人生不斷追求和人生價值的體現,是甘肅地礦文學創作的又一奇葩,實在可喜可賀。
劉志宏從少年時就酷愛文學,多年來筆耕不輟。1985年起開始發表作品,至目前已發表作品達千余篇,作品登載于《甘肅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散文詩》、《青海湖》等全國數十家報刊雜志上,多篇作品獲獎,在甘肅地礦行業了也算得上是多產作家了。或許是因為年齡的關系,我比較欣賞他創作的政治抒情詩。政治抒情詩往往通過一個插曲,來強烈地觸及時事,展示社會生活,深入開掘其中的歷史內容和思想意義,把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上升到一個充滿詩情和哲理的藝術境界,比一般抒情詩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強烈的激情,鮮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為一體。劉志宏創作政治抒情詩別具一格,有著十分強烈的時代感和抒情色彩,很有張力和氣度。如獲大獎的《紅葉風骨送玉瑛》、《紫荊花盛開的香港》、《情寄澳門》、《走進燦爛的十月》等佳作頗有影響力,應該是精美之作。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多年來,劉志宏在工作之余埋頭寫作,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終于在文學創作的闊野中趟出一條適合于自己的路來。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在地質行業爬過山,下過礦,當過教師,從事過宣傳主管等工作,較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對社會、人生、尤其對地質生活有了比較深刻的體驗。當代地質人的吃苦耐勞的完美形象,無私的奉獻精神與熾熱情懷,艱苦的野外環境與杰出貢獻等情況他都很熟悉,深知地質人的苦與樂。這一切都為他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所以禮贊地質人是他激情放歌的必然。由于他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長年累月利用業余時間鉆研文學,有著強烈的審美觀和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燃起他感情的火花,人生歲月的時時刻刻都會撞擊他思想深處的靈感。所以當他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創作時,顯得比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許多優秀的作品不僅熔文學性、思辯性、哲理性為一爐,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理性世界,而且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打開劉志宏這兩部著作,我覺得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版面設計、內容編排、圖文印刷等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是作品主題凝練、意境高遠,磅礴豁達,語言豐富,富有時代色彩;三是風格獨特,剛烈與柔美結合,抒情與哲思共用,行文流暢瀟灑,嚴謹和諧。特別是那膾炙人口的散文詩把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的顯著特點和詩歌的濃烈的音樂美、節奏感融為一體,既是詩中的散文,又是散文中的詩。文中有放歌祖國的熱烈豪放,有傾聽大山的深沉感悟,有風過故鄉的留戀贊嘆,有懷抱自然的妙語清風,有青鳥笛音的落霞齊飛……可謂風格多變,妙筆生花,讓讀者也身臨其境,陶醉其中。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勞動,一分收獲。任何一位詩人、作家,之所以一字千金,文筆生輝,能取得卓越成就,應該說與其傾注的心血、飽蘸的筆墨和花費的時間是成正比的。或許是劉志宏的作品涉及題材廣泛筆法靈活,與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同步;或許是劉志宏的作品源于基層生活,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和祖國大西北的風土人情,所以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和有關媒體的關注和贊譽。香港《世界詩人》總編、香港作家聯合會會長蔡麗雙文學博士在評價劉志宏的散文詩《走進燦爛的十月》時認為“詩人嫻熟地運用痛感手法,將五官感覺通融,大大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使散文詩在有限的篇幅中收納廣闊的容量。”中國國土資源作協會員范宗勝在他的文學評論《2008年山谷風詩歌回眸》一文中稱:“2008年《山谷風》詩歌有代表性的作者,當屬劉志宏,他的《品茶》、《走進盛夏》、《高原勘探者》等作品都給人以美的享受,或意美,或神美,或壯美,令人神清氣爽,心地澄澈……”更叫我感到興奮的是,劉志宏之女兒——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雜文協會會員劉丹為父親寫了序言,在《感情的牧歌》的“序”中她寫到:“他對散文詩文體的把握,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境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相當的藝術功力與創作修為,是達不到那理想的彼岸的。”“作者能躋身于這一寫作族并喜結碩果,這需要才情,更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毅力。”她在《思想深處的鄉土》的“序”中說:父親的散文如人品一樣厚重虔誠,叢橫坦蕩的文筆、大氣雄渾的風格、語言舒緩流暢,生動優美,一如圍爐夜話,韻味悠長,濃郁的鄉戀和淳樸的親情不禁讓我熱淚盈眶。父親能躋身于這一寫作族并喜結碩果,這需要才情,更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毅力。”這些精辟的語段,正是對劉志宏的人生坐標,創作的過程以及突出的成就的高度概括,恰到好處,我以為并不為過。
劉志宏的這兩部著作,我研讀再三受益菲淺。或許我是一名退休的地質工作者,那些描寫、謳歌地質人的優秀之作,都會在我思想深處產生共鳴和震撼。我的眼前不時地會涌現出當年野外鏖戰荒野的工作場景,耳邊會回想起那首鏗鏘有力的《地質勘探隊員之歌》……
是的,在地礦經濟轉型并實現新跨越的今天,地質文學需要創新、需要堅守、需要超越。因為,我們更需要高品質的文化享受,需要出現更多的像劉志宏這樣的熱愛山野為山野文學放歌的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