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人生感悟地勘精神
來源:作者:蒙西時間:2014-02-09熱度:0次
——讀米保林散文集《山水情》和《地勘情》
近日,作為從事地勘行業工作二十多年的我,有幸讀到了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作家米保林同志的散文集《山水情》和《地勘情》,不禁感慨萬分。作品系統地刻畫和反映了地勘人的工作、生活的畫面,揭示了地勘人的時代精神風貌。讀后給予我很大啟迪,使我對地勘工作和生活更加熱愛,更加充滿信心。
從兩部散文集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從事地勘工作30多年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寄情于地勘生活,還是描述地勘工作,都不是有意刻畫,而是以情感人,語言簡樸,寓意深刻。以親身經歷和自身感受為題材,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感而發,用樸實的語言彰顯了地勘人的風采。比如作品《地勘情》、《礦區情愫》、《難忘的記憶》、《我愛大青山》、《我的妻子》、《路,在腳下》、《草原情思》等,通篇展示了作者對地勘行業艱苦的野外工作充滿了崇高的情懷,有一種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地勘精神。在《地勘情》中他寫到:“當我領到從事地勘行業工作30年榮譽金時,感慨萬千。回顧過去的歲月,好像彈指一揮間,細細品味走過的路,有苦澀,也有甘甜……”特別是作者在《草原情思》中這樣描寫營地的夜晚:“一絲燭光透出地質普查組帳篷的窗口,遙望著滿天星斗。亮光下,繞來飛去的小蟲、蚊子、飛蛾,不時地撲打著窗欞。帳篷里,地質工程師描繪著一天的勞累,繪圖筆不停地勾著、畫著……其余幾名地質隊員,沒來得及洗去滿臉的塵土,已做著甜甜的夢。溫馨、寧靜的夜晚,多像一支淳樸多情的牧羊曲。”像類似的描述在作品中還很多,能把寂寞、孤獨、荒涼的野外生活描寫的詩情畫意,這種描寫和抒情,如果作者沒生活、沒有情感、沒有思想,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據我了解,在行業和單位里有人說該作者是“草根作家”,是“泥腿子作家”,是地勘人自己的作家。
作家善于從一個地質工作者的角度去描寫和欣賞祖國的名山大川。以自然風貌,地質構造,地層年代及成因入手,描述其山川的自然美,內在的美,既抒發情感,又寄情于山水。他對自然景觀,不僅僅是去直觀的描述,而是在用心去品讀。如作品《讀黃山》、《讀阿斯哈圖石林》、《品讀武夷山》、《漫步本溪溶洞》、《漫步天桂山》、《煙雨中品讀泰山》、《秀麗的三清山》、《三讀廬山》、《漫步五大連池》等。這些作品中,作者把山的自然景觀、地質現象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形象地比喻為一卷畫冊、一部史詩、一本教科書、一座豐富的地質博物館。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由衷贊美,又有自己心靈凈化的不盡傾訴。由自然景觀,引發一定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后產生許多的遐想和憧憬。
《山水情》和《地勘情》兩本散文集之所以能打動人,在于它的樸實真誠。雖然作者運用筆墨于山水之間,但長于見物生情,在狀物的同時,更注重對情的感知和理解。通過讀他的作品很容易被他的情緒感染,激發了讀者在熱愛山水的同時,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熱國土,更加熱愛地質工作。
作者所描寫的不論是名山麗水、草原風光和地質情緣,還是家鄉人情、異國雅韻,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聲呼喚,都是自己心路和身路歷程的寫照,都是用真情實感抒發著對真善美的崇尚和向往。如作品《論生活》、《感悟幸福》、《人要有精氣神》、《論度》等都展示了他感悟生活和品味人生的思想。《山水情》、《地勘情》情在山水,情在神州,情在地勘,情在人間。
其實,對于一個作家的作品,我想,不論他的作品有多少,詞匯又運用的多么華麗,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作品是否有情,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要用真情感人。從《山水情》和《地勘情》兩部文集的許多文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不論對社會和人生,還是對地質事業和親朋好友,都充滿了真情實感。作者寫的《地勘地位改革路在何方》、《地勘單位戴企業帽子是喜是憂》等作品,反映了地勘行業改革發展的歷程,曾在地勘行業引起強烈的反響,為慎重穩妥地推動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每篇文章都是用情、用心去寫,讀后細細品味,不僅有一種美的感覺,還有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且還從中感受到有一積極向上的激情,能給人許多啟迪。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