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古琴臺高百尺,四周青磚白灰構筑,沿石徑蜿蜒至頂,數間雕梁畫棟飛角斗檐的琴室赫然其上。檐下四根紅漆木柱挺立,柱體飛龍繞騰,氣勢如虹。臺下南側建有八角涼亭,亭內雕刻二龍戲珠圖案。旁邊池塘荷葉田田,五彩金魚游戲其中,相映成趣。站在琴臺之上極目遠眺,魯山風光盡收眼底,東有露峰如屏,西有虎山如臥,南有蚩水如帶,北有方山如背,千百年來達官政要文人騷客紛紛慕名前來,觀賞風光,賦詩彈琴,抒發情懷,贊其為魯山八景之首。
坐在琴臺之上,臨著清風,沐著月光,聞著荷花清香,是誰神情若定,衣袂飄飄,手指輪動,意氣風發彈奏一曲高山流水,讓聽者如癡如醉,三月不知肉味,該是怎樣的風流灑脫,愜意平生!又是誰彈奏一曲《慶豐收》,能使百姓奔走相告,推車挑擔踴躍繳納皇糧,演繹了一段不朽的傳奇……這人便是時隔千載,至今仍刻在百姓心板上的魯山縣令----------元德秀。
遙想唐開元二十三年,元德秀受命于危難之際,背著一架琴孑然一身來到魯山,面對的是前任縣令棄官而走留下的一副爛攤子:水患成災,民不聊生;猛獸出沒,百姓惶恐;匪霸橫行,民怨沖天。元德秀上任后微服私訪,察民情,問疾苦,修水利,興農桑,懲惡霸,除虎狼,正民風,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世風日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深受百姓擁護和愛戴,被百姓尊為元青天。
唐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對外族用兵勝利后駕臨洛陽城,在五鳳樓擺設舞臺,詔令數百里以內的府縣獻藝以示慶賀。為博取皇帝龍顏喜悅,許多州縣都竭力組織規模龐大衣著華麗的表演團浩浩蕩蕩前往洛陽表演。有的地方官員甚至趁機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引起百姓怨聲載道。元德秀不愿增加百姓負擔,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身著素衣,攜琴一架,帶樂工歌者數人,前往參加。玄宗皇帝看了各地表演龍顏大悅,不住點頭微笑。該元德秀上臺表演了,玄宗期待著這位用架子車拉著母親進京趕考,用琴聲治理縣政的傳奇縣令表演什么新奇節目。元德秀帶領樂工歌者上臺坐定,親自撫琴,演唱自編的《于蔿》歌,反映魯山災荒年年,窮山惡水,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琴聲低沉,如嗚咽,似哭泣,攝人心魄,發人深思,使山川肅聽,河流默聞。通曉音律的玄宗皇帝聽得兩眼濕潤潤的,連夸元德秀是百姓之幸社稷之幸也。不僅免除魯山三年的賦稅徭役,而且還賞賜元德秀一千金,讓他購置田業,盡享榮華富貴。元德秀回去后,將皇帝所賜賞錢全部用于水災治理,百姓優撫方面,以至于曾任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房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魯山百姓為答謝元德秀這位為民請命,清政愛民的美德,自發出錢出力在城北一高地上為這位愛讀書喜彈琴的父母官筑起琴臺。元德秀利用公務閑暇或農閑之時登臺彈奏,將琴聲化作春風細雨融入百姓的心田。芒種時,他會彈奏一曲《好時光》,引導百姓把握時光及時播種;秋收時,他會彈奏一曲《慶豐收》,告訴百姓該是繳納皇糧的時候了;賑災時,他會彈奏一曲《鄰里情》,百姓會自發地捐錢捐物支持災區:邊關戰事起,他會彈奏一曲《木蘭頌》,號召青壯年參軍戍邊……由于他平易近人,待人和藹,百姓都愿意將心里話掏給他聽。當他彈奏時,臺下往往聚集數百人洗耳恭聽,有的甚至放下手邊生意,有的甚至從遠方慕名前來,都以聽他彈琴為榮。元德秀也會借此向百姓傳達皇帝最新的詔令,同時對百姓問寒問暖,傾聽民情,救濟百姓,化解矛盾。據傳唐玄宗聞聽元德秀琴臺善政,政通人和,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傳說后,來魯山微服私訪一番,回朝后大加推崇。魯山琴臺從此聲名遠揚,前來學習從政之道的達官政要或風流倜儻的文人騷客絡繹不絕。
元德秀視金錢如糞土,任職三年所得俸祿全部散給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三年任職期滿離別魯山時,所攜物件仍是那架古琴及一匹百姓執意相送的魯山綢子。百姓聞訊傾城相送,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元德秀歸隱于陸渾(現嵩縣)山中,住草廬,靠私塾教書為生,培養一批諸如元結、李崿、楊拯、馬宇等有才華有建樹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等,他們分別活躍在政壇、文壇上,成為大唐中興的中堅力量,為后唐中興立下不朽功勛。元德秀一生清貧,死時家中僅有鍋碗瓢勺琴杖破被而已,可謂是家徒四壁,竟無陪葬之物,最后靠友人資助才得以下葬。
時隔千余載,當我站在古琴臺遺址________一座高五米的土堆之上,耳邊傳來風吹動樹葉發出的嘩嘩聲,仿佛是元德秀彈奏的高山流水琴音猶在,又仿佛是他推心置腹地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呢喃細語,不禁感今撫昔,思緒萬千。魯山琴臺流芳千年而不衰,蓋因它不僅是政治之臺,精神之臺,文人之臺,更是善政之臺,民心之臺。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誰能為百姓真心謀取福利,百姓自然將他記在心間。古詩有云:
元公昔日筑琴臺,無事頻登笑顏開。
爰抱金徽彈堯典,漫調玉軫操顏回。
清風明月饒余韻,流水高山動曠懷。
遙憶當年多善政,至今《于蔿》頌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