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干部”
來源:作者:熊志忠時間:2012-09-28熱度:0次
六、七十年代,村里的蹲點干部常常頭頂草帽,赤腳跑田埂,與群眾拉家常,被老百姓稱之為“泥腿子干部”。
當年,父親是大隊書記, 家里經常能見到“泥腿子干部”,那時,我年齡尚小,最怕見生人,尤其是城里來的“官”。后來見多了,不但不怕,還愿意和這些城里來的“官”親近,時間久了,覺得這些“泥腿子干部”沒有官架子,不象是什么“官”,跟普通社員也沒什么兩樣,每天同樣要出工,跟社員一起勞動,社員干的活,他們一樣干。那個年代,農村都很貧窮,村里沒有食堂,上面派下來的干部都吃派飯,派到哪一家就在那家吃,吃后一律按標準交伙食費。上面派下來的這些駐村干部,一般是一年一換,但無論怎么換,“泥腿子干部” 的作風卻一茬接一茬地在這些駐村干部中傳承。
我打當兵后就離開了農村老家,后轉業回家鄉在城里安了家,時間一晃已有二十多個年頭,每次回家,村里人還會跟我提起當年的駐村干部,并能說出每個人的名字。我覺得好奇:“時間都已經過去二十多年,為啥還能記住這些駐村干部。”我問村里人,他們竟然跟我說:“就象你已經出去二十多年,村里人仍然都記得你的名字”,看得出來,村里人把這些駐村干部沒有當外人,不管他們走多遠、走多久,但村里人都始終記著他們。
以前“泥腿子干部”很多,尤其是鄉鎮干部,大多時間都在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但到后來下來駐村的干部越來越少,干部都在辦公室,田間地頭很難見得到。盡管后來也有了諸如“三進三同”、“結窮親”、“大下訪”之類的活動,這些活動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干群矛盾,和諧了社會關系。但群眾更期盼有更多的 “泥腿子干部”,當然老百姓期盼的 “泥腿子干部”,并不是要求干部天天挽著褲腿扛著鋤頭種田,他們只希望干部們都能具備“泥腿子”的精神和特質,希望干部們能求真、務實、吃得苦,真正放下姿態,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