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路
來源:作者:向新生時間:2012-10-11熱度:0次
那是一個既埋葬青春也埋葬浮躁,既讓人難以回首又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
二十六年前的冬天,我們物探分隊電法組從汕頭市澄海縣東里鎮的蓮花山工區轉戰到梅縣隆文鎮的村東工區。由于非官二代又沒有其他特殊關系,長年在野外又不了解一般人想通過723地質大隊隊部改換工種要送厚禮的潛規則,妻子與我結婚懷孕幾個月后仍在電法組爬山跑極。那時,我們租住在村東鄉一個叫“金錫堂”的村子。一間約16平方米的房間、四條板凳三張床板、幾個木箱就構成了我們的“家”。所謂“廚房”就是“家”門口天井邊的一個我回廣州探親時二哥送的便攜式煤油氣爐。由于離圩鎮較遠,妻子還要上班,每天的營養就靠飯堂的一點點排骨或肉片。不久,由于孕期反應,妻子身體嚴重不適。我正發愁不知所措,房東李廣榮熱心地告訴我離這村子幾公里遠的另一個地方有位鄉村土醫生醫術不錯,治療過許多類似病例。他說我們這一帶許多村民都是找那醫生看的。我正忐忒猶豫之間,李廣榮熱情地拉起我的手上路。
一路上,李廣榮給我介紹說那位土醫生的情況。他說土醫生行醫幾十年,方圓十里的人都知曉他的名氣。他治好過許多各種病人。“我老婆懷孕時也有這種不適。也是他治好的。”李廣榮說。我的心才稍稍安穩下來。
李廣榮與我同年出生。他祖上幾代都是鄉村有名的讀書人。家里至今保留有明朝翰林大學士解縉的一幅書法條幅。他高中畢業時學習成績優良。由于當時已廢除高考制而不得不回鄉務農。他不滿足于農村那種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鎮上開了一家機械維修店,開始了他的經商之旅。我們志趣相投。他常到我那敘說自己過去的往事和村里的故事,暢談未來理想人生。
客家山村的暮冬傍晚,夕陽的余暉暖暖地照在大地上。這里的人們淳樸熱情好客。地質隊在當地找礦中常不免瓜田李下,但老鄉們大都大方地說“你們為國家找礦也挺辛苦的。想吃就吃吧!不帶走就行了。”我租住李廣榮家的房子后,他父母逢年過節有啥好吃的也常給我們送來。讓我們這“天涯孤旅”多了一份異鄉的感激。走了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終于找到土醫生診所。土醫生詳細了解情況后開了三劑調理中藥交待說如何如何煲服應該就沒事了。
妻子經過中藥調理后果然氣色好多肚子也不疼痛了。我暗暗感到這偏方的神奇。遂收藏于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輾轉于廣東各地山野找礦最后定居廣州;兒子也已考上大學。而那位遙遠客家山村里的房東朋友李廣榮還好嗎?我心里一直惦記著,期望著哪一天去感恩。
在六年前一個中秋的長假里,我帶著妻子及兒子踏上了感恩之路。憑著以往依稀的記憶,我們從梅縣到達松口鎮后左轉一路驅車直奔隆文鎮那熟悉的綿延山路。走了一段十幾公里的大公路后汽車直叉一條很窄的崎嶇盤旋的混凝土路。小路兩旁荊棘野草恣意橫生,山上是梯田成片長勢茂盛的李樹、柚子樹。顯然這里人跡罕至,已非日常交通之路。我正納悶:“難道走錯了嗎?”可是,我清楚記得,這段翻山越嶺是當年進出隆文的必經之路。絕對不會錯的!我繼續小心翼翼開著車向前攀越。慶幸的是一路上沒有其它車迎面而來,否則,大家都將進退無路。下到山谷,公路邊的汽車過磅房、李廣榮開的機械維修店依然佇立路旁-------一片當年的景象油然而生。只是門鎖人去,塵跡斑斑。我將汽車直駛向村東鄉李廣榮的家······快到了,到了。我的心蹦蹦直跳。村子沒有太大的變化,村屋基本上還是當年的布局。只是似乎萬戶蕭疏,不聞雞犬人聲。我怔怔呆望,忽然旁邊冷不丁竄出一個老者,兩目無光眼瞼下塌。我定神一看,他正是當年我第一次見到的活的黨員“反面人物”教材外號叫“彎彎繞”的我的鄰居------當年我說要入黨,他妖聲妖氣對我說:“我這貧下中農出身的入黨可是為了好處的喲!村里鎮里開會沒有‘三兩貳角’補貼我才不去。管他講什么主義。”我兒子出生時,向他買雞給妻子補身子,他說一定要給雞灌沙子才行。不然虧了。還說圩上賣的雞都是灌沙子的。他正癡癡呆呆惶惑地望著我。在我的提醒下才驀然想起那當年的我這個地質隊員。他小聲問我:
“你發啦?”
“發啦!”
“還買了車?”
“買啦!”
我問他:
“李廣榮他們去哪啦?”
“他們可發大財啦!他兩兄弟都做生意賺了大錢。全家早都搬到梅城去住了。”“彎彎繞”露出羨慕的眼光,直咂舌頭。
“你怎么還住這?”我問。
“哎呀,”“彎彎繞”嘆口氣,落寞低聲說:“我兒子沒出息,只好還窩在農村。”
“是不是越想錢越沒賺到錢?”
“唉,還真是!”“彎彎繞”又嘆口氣。
我向他要了李廣榮的手機號碼后問進隆文的一段山路怎么這么窄啦?“彎彎繞”說那段路早就不走車了。現在是從當年你們找礦的龍巖寺那邊山谷開了一條公路出去,近多了又好走。
到了梅城住下,我激動地撥通了李廣榮的電話。他做夢也沒想到我這當年的地質隊的知己今天會來看他們來感恩。第二天喝早茶,李廣榮的兄弟、父母全部過來與我們團聚。大家雙手長久地緊緊握在一起、激動地寒暄,述說二十多年來各自的經歷和變化。李廣榮說,在我們地質隊搬走后不久,他輾轉多地最后來到廣州白云區伍仙橋一帶倒賣水果。想起那段艱難的日子,他眼圈微微發紅。沉靜了一會,他說,剛開始真是很難!沒錢就帶著老婆孩子住在豬舍旁的廉價工棚里;蒼蠅滿天飛。后來干了幾年終于賺了一筆錢后他回到梅縣開始做收購鐵礦石、開采石灰石生意。還好,干了十來年賺了一千多萬就到梅城、廣州買了房子;把父母接到梅城住。我問他孩子怎樣?他說,三個孩子挺爭氣。老大是女孩考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老二老三是男孩,分別考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我不禁感動流淚。自古英雄多磨難,茅廬出將才。中國有多少官二代坐在父母打造的交椅上、又有多少富二代躺在父母編造的軟席上優哉悠哉。他們彷如飼料雞般,除了一身發腫的軟肉就是毫無剛性的骨頭。
我們感謝李廣榮一家過去對我們的幫助,我更深深體會到“好人自有好報”。
2012-10-11于廣州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