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長紀事
來源:作者:楊躋時間:2012-10-14熱度:0次
接到連長田黨會的電話,一個熟悉的面孔便清晰的出現在我的腦海。盡管多年未曾謀面,但他的聲音我還是一下子就聽了出來,那聲調、語氣、語速,依舊是那樣的熟悉。我接到連長的電話,便站在單位的門口,等著連長的到來。
上天似乎早就把人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注定,這不,我軍校畢業被分在了一連,而一連的連長恰恰就是田黨會,命運之神就樣讓我們相遇。軍旅生活中一起經歷的點點滴滴,使得我們從最初的相遇,到后來的相識、相知,以至成為親如兄弟般的戰友,當年的一切往事都銘刻在那段難忘的歲月里。雖然分別了十多年,但連長的一個電話,卻將昔日的往事鉤起,軍旅生活的一樁樁往事仍歷歷在目,仿佛就像發生在昨天似的,伸手可及。
初到連隊,有天中午吃飯時,看到連長在連部餐桌上剛剛坐下,等到值班員下達開飯的口令之后,便起身走出一食堂。當時還以為連長中午有飯局呢,也沒有在意。后來連續多次發現這個情況后,我就覺得有些奇怪,心想,連長怎么不吃飯呢!于是便心存凝慮,一直想揭開心中的這個迷團,但苦于初到連隊,和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也不好向別人打聽,直到有一天,我因為有事返回宿舍取東西(連長的宿舍和我是對門),才終于將迷揭開,原來連長躲在宿舍吃拉條子呢!
后來和連長聊起此事,才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連長是陜西乾縣人,典型的北方人,特喜歡面食,他幾乎不吃米飯。部隊的生活,不像在自己家里,喜歡吃什么就做什么吃,為了照顧南北方的兵員,部隊每天中午必有一頓米飯,這對于不吃米飯的連長來說,是一件頭疼的事。做為一連之長,必須與士兵同吃同住,于是每天中午開飯時,盡管不喜歡吃米飯,連長還得去食堂,裝模作樣的在餐桌上坐一會兒,等連隊開飯之后,才返回宿舍,吃讓通信員給他買回來的拉條子。
連長說他剛到到連隊上任時,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從不吃米飯,在食堂坐一會兒,便去營區的餐館要一碗拉條子吃。這一現象被聰明伶利通信員發現后,便私下里悄悄的把這一情況告訴炊事班長,于是,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連部的餐桌上便多了一盆面條,那是炊事班長特意為連長做的面條。連長說他當初覺得,吃頓面條,應該不算搞特殊化吧,沒有什么不妥,于是乎便吃得心安理得。直到有一天,連長吃完飯后出了食堂,連隊有幾個北方的士兵,為了搶吃連部桌上的面條,竟然打了起來。連長才深感此事不妥,便告訴炊事班長,以后不再給連部專門做面條吃。
在連隊呆的時間長了,和連長也熟悉了,不像剛開始那么拘謹,我們之間便隨意了許多,經常也相互開個玩笑。記得有一次,我去連長的宿舍,見連長端著個大老碗,脫掉鞋子,蹲在椅子上,用筷子挑起一筷頭的拉條子,低著頭,一下子送進了嘴里,伴隨一陣呼嘯而過的咝拉聲,一大老碗拉條子,便如風卷殘云般的全部下肚。那副狼吞虎咽的吃相,雖然有些不雅,但絕對饞人。我開玩笑說,你可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連級軍官,吃相怎么還像個老農民似的,怎么看,也像個軍官。
連長一聽這話,把碗往桌上一擱,然后用手在嘴上一抹,嘴唇邊的紅紅的辣子油傾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雙手掌心相對,來回搓了幾下,再相互拍打,手心里搓下來黑色的細如發絲的泥條,像被驚撓了蝴蝶似的,紛紛飄然而下,瀟瀟灑灑的做著自由落體運動。端起水杯,喝了一大口水,才自嘲道:沒辦法,咱天生就一副吃面的命,就像雞,天生就刨著吃的主,站在糧堆上,它也刨著吃,改不了。
連長是一個帶極有頭腦的人,帶兵很的一套,連隊的兵,在他的調教下,生活中人人守規矩,訓練中個個是標兵。連隊在他的帶領下,各項工作都走了全團的前列。團機關的各個部門,都多次在團里的大交班會上,表揚了一連的工作,當任團長的陳德奎,對于機關各部門的匯報,似乎不太認可,有可能對連隊搞個突然檢查。這消息是當時的軍務股長文馳(和連長是老鄉)私下透露給連長,讓連長抓好連隊的各項工作,以備團長私訪。
連長對此,并沒有放在心上,該干嘛干嘛。有一天早操時間,團長一個人開著車,到營區檢查出操情況,除了我們一連連長沒有出操外,別的連隊干部都在出操。團長一看,當下就有些生氣,覺得團機關的各個部門,都把一連吹得跟一朵花似的,要不是自己親自檢查,還信以為真了,看來他們都言過其實。一連之長,出操都不跟班,這個連隊能好到什么地方呢,團長帶著對機關各部門、對連長本人的不滿,氣呼呼的來到連隊,徑直走到連長的宿舍,門也不敲就直接闖了進去。看到連長坐在桌前看書,團長心里的火氣一下子竄了上來,狠狠的批評連長,直到團長把心中的不滿全部發泄完了之后,連長才對團長說:“團長,不要看我在做什么,要看我們連隊在做什么,一支沒有連長帶領的連隊,仍能有條不紊的按照一日生活制度,有序的進行生活、訓練、學習,難道這一切不足以說明這個連長帶兵有方嗎?”團長聽了這話,擰頭就走。
團長又去了操場,讓他看到事實是,我們一連雖然連長沒有在,但連隊出操的隊伍很整齊,口號聲洪亮,士兵一個個精神飽滿,軍容嚴整,顯然好于其他連隊。
后來,團長多次在全團的公開場合多次重復過連長的話,并把“一支沒有連長帶領的連隊,仍能有條不紊的按照一日生活制度,有序的進行生活、訓練、學習”做為檢驗一個連長帶兵能力強弱的標準。
連長是一個點子多得出奇的人,再難的事,對于他來說,總會有辦法解決。記得有一次我倆去縣城逛,吃過飯,付完賬之后,我倆身上都沒有錢了,我一看壞了,心想今天非走回不可,二十多里的路,那么熱的天,還不把人給累日它了。望著外面火辣辣的太陽,我說連長,這么熱的天,怎么回去呀!連長像個沒事人似的,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連長站在飯館的門口,根本不理會火急火燎的我,一副悠閑自得樣子,欣賞著街上的風景。我站在他的旁邊,干急也沒有辦法,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只好耐心的等他想出辦法來。
一會兒,一輛拐的車開過來了,連長朝那輛拐的揮揮了手(當時交通還是比較落后,滿大街除了拐的,根本看不到一輛出租車),那輛拐的便停在我們面前,連長只說了一句,漫泉河部隊,多錢?拐的司機報出價格后,連長也沒有討價還價,徑直上了車,我只好跟著連長上了車,明知道要比平時貴一些,也只好認了。車上,我問連長,怎么不和人家搞價呢?連長說搞什么搞,我們身上錢都沒有了,還有什么資格和人家搞價。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回營區,不管用什么手段。到了營區后,通信員從連隊把錢送過來,拐的司機收了錢之后,我們就回到了營區。連長的這種處事方式 也深深的影響到我后來的生活。
連長是一個很注意做事方法的人,有時候他做出的事,讓別人想都想不到,更不要說做。記得那年我們部隊去宜君縣的哭泉鄉,挖靖邊到西安的天燃氣輸送管道,當時適逢年關,一些面臨老兵復員,個人組織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心里便有些失落,這種情緒波到日常工作之中。其實,每逢老兵復員,這種事情很正常,但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連長便想出了一個絕對稱得上是經典的辦法。
人,其實在別人表揚自己的時候,就會變得有些謙虛,以此來顯示個人素質,連長正是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對那些情緒低落的老兵,沒有說教,沒有批評,而是用另一種不為人知的辦法,就讓那些老兵,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施工之中。
連長私下里給班里有有情緒老兵的班長交代,團里的報道員來連隊采訪時,讓新兵把那些面臨復員的老兵,從施工的坑道里往出抬,一邊抬,一邊說,老班長,你們馬上就要復員了,不要干了,讓我們干吧,你們好好的休息休息。這個場面要顯得真實可信,不能讓人看出有做秀的樣子。個別班長受領任務之后,便回去按照連長的要求,準備組織演練。為了把一場面演練得真實可信,絲毫不能露出破綻,要做到千衣無縫,各個班長動起了心思,捉摸如何才能做得更完美,真實。
有一天,連長在坑道和士兵一起干活,團長到各個連隊檢查施工進度,一班長靈機一動,便決定拿連長做為演習的道具,先演練一回。聽到營長陪前來檢查的團長,在二連隊的工地上說話,一班長便給班里的新兵們,按照事先交代的要領,聽他的暗號,開始動手。當團長和營長快要走到我們連長的工地時,一班的兵們,聽到班長發出的暗號,便扔下手里的工具,抬起連長,往坑道上抬,一邊抬,一邊說,連長,你休息會,讓我們干吧!連長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掙扎著說,放下我,放下我。而這一幕,恰恰被前來檢查的團長看到眼,團長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的跑了過來,問怎么回事?一班長按連長事先交代如實回答了團長,團長聽后,大發感慨,贊嘆一連的官兵關系融洽,并把這事拿到全團的干部大會上大講而特講,要求全團的干部要向一連學習。并派新聞干事到一連來采訪經驗。
后來新聞干事來我們連采訪,有情緒的老兵被新兵們按照事先交代的要領,從坑道里往出的抬的那一幕,恰好被新聞干事搶拍到,這一景頭在當時團政治處辦的外訓快報上刊發出來,激發了老兵的士氣,我們連是全團第一個完成施工任務的連隊,比團里計劃的時間整整提前三天,受到了團里的通報表彰。
往事像過電影似的,在我的腦海里,一幕幕閃過,正在想回著往事,突然一輛警車停在我的面前,我的思緒才被拉回到現實中。連長從車里下來了。連長還是那么開朗,還是那么精神,我們簡單的寒暄之后,連長便把車后備箱打開,搬出兩箱水果,說是專門帶給我的,我不好拒絕,便再三挽留他們吃過晚飯后再返回咸陽。連長說他們急著回去,手頭還幾個案子要辦。我讓他們幾進去喝口水,連長也不肯,看著他們急匆的樣子,便只好隨他去了。連長從上車前,直到 坐在車里,一直都在叮嚀我,到了咸陽一定要給他打電話,我點頭應諾。
望著離去的車子,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人的一生中,能擁有幾個這樣的兄弟,真是一件幸事,特別在人情淡薄的當今,尤顯珍貴。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