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夢想
來源:作者:劉省平時間:2012-10-20熱度:0次
昨晚,看了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欄目,有一位年輕的母親讓我倍受感動。之所以被感動,倒不是因為她的才藝表演,而是她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偉大母愛,更是因為她心中所懷的那份執著的夢想和堅持夢想的精神。
她叫鄭亞波,40歲左右,相貌普普通通,登上舞臺的時候,穿著一件平時上班穿的那種樸素的工裝。一開始,她用鋼琴彈奏了一段很短的原創曲,但是彈完之后,我看到臺上的評審老師周立波看起來似乎面無表情,臺下的關眾也沒有什么反應,場面看95起來很平靜。說實話,當時在電視下面的我對這位女士的表演很不以為然,估計她肯定是過不了關的。時間已經是凌晨了,我本來想關掉電視睡覺的,但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就繼續看了下去。
女主持人上臺說了一段客套的臺詞,然后將這位登臺表演的女士推給了評審老師周立波。看起來一臉茫然的周立波抱著雙臂,皺著眉頭,問道:“鄭亞波女士,請問你的夢想什么?”這位女士忽然顯得十分緊張,雙手不停抓著上衣的下襟,吞吞吐吐地說:“其實,我并不喜歡音樂”,她稍作停頓之后,說道:我是加油站的一名普通女工,我的兒子從小就患智障,兒子4歲時,丈夫和我離婚了,我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過著很艱難……但是,我很愛自己的兒子,兒子就是我的全部的希望。10年前,我聽說彈鋼琴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就找人給我兒子教鋼琴,可是那位老師教了一段時間之后就不愿意再教了,說是這孩子太笨,他實在教不了。于是,我就在工作之余開始自學彈鋼琴,然后在家給孩子手把手地教,這樣一直堅持了10年,直到今天……
聽到這番話,周立波的面部表情有些凄楚,又問道:孩子的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鄭亞波說,孩子的爸爸是一名醫生。周立波用手撓了一下臉,似乎有些不理解,他說:孩子的爸爸是一名醫生,就因為兒子是智障,他看不到希望,就放棄了這一段婚姻,放棄了自己的兒子嗎?這位母親很難過地說,是的。很快,這位母親就轉移了話題,面帶淚水地笑著說:我的兒子很可愛,和他在一起我很快樂。周立波說:“其實,你剛開始的那句話說錯了。”他抱著雙臂,停頓了一下,說,“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希望,你才是你兒子唯一的希望”。
周立波提議想見一下鄭亞波的兒子。很快,鄭亞波的那位智障兒子從幕后走到了前臺,還走上前去和周立波握了手,叫了一聲叔叔。周立波驚訝地說:“我看你的兒子挺機靈的,怎么看上去都不像一個罹患嚴重智障的孩子啊。”接下來,周立波問這個孩子有沒有讀書。這個孩子說他現在上五年級了。經過一番對話之后,周立波邀請這一對母子一起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于是,這個智障孩子就坐在一張鋼琴前邊,親自彈奏起來,他的母親則依靠在孩子身邊,二人深情地合唱了一首老歌《親愛的小孩》。唱著唱著,兩人都流下了眼淚;唱完了,兩人又相擁在一起。說實話,我認為這一對母子的歌唱水平很是一般,但是他們配合得很默契,感情也相當投入。節目主持人、評審老師周立波、臺下的關眾,也包括電視機前的我,都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不出所料,這位母親獲得294個觀眾票,順利過了關。節目現場的觀眾不禁歡呼雀躍了起來。這一對母子手拉著手,站在舞臺上不停地向觀眾鞠躬致謝,然后帶著一臉幸福笑容走下了舞臺……
這位名叫鄭亞波的母親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加油站女工,但她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偉大的母性光輝令人感動——她為了自己患有智障的兒子,甘愿學習自己并不喜歡的音樂,親自教兒子彈鋼琴,而且一直堅持了10年,這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母親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相信很多母親都能夠做到。但是這位母親在離開舞臺之前說的一句話,讓我的心靈大受震動和鼓舞,她說:“有夢想,別放棄,奇跡就會出現!”
其實,我一直是不大喜歡看電視的,尤其不大喜歡看那些娛樂性質的節目,我認為這些大多是為了提高收視率而搞的嘩眾取寵的低俗的玩意,看一看,笑一笑,就完了,沒有什么意思。然而看了這期的《中國夢想秀》,讓我對夢想的話題有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所謂的票子、房子、車子、位子而疲于奔命,已經鮮有人再為自己樹立夢想,也很少有人為了夢想而去打拼,更是很少有人在談論夢想了。因為在好多人看來,夢想實在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談論夢想也是一件極為奢侈和浪費時間甚至會遭人恥笑的事情。
夢想什么?夢想是人類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夢想是人類心里生出的翅膀,夢想是人類區別于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最偉大的標志。所以,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應該有夢想的,或者說有些人曾經是有過夢想的。不過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些人追求夢想、堅持夢想,最終實現了夢想;有些人曾經有過夢想,但沒有行動,夢想便成了空想、妄想;還有一些人,雖然也曾為夢想付諸過些許行動,但最后沒有能夠堅持下來,最后夢想變成了夢幻泡影。
夢想就是一種選擇,選擇了不同的夢想,也就選擇了不同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每個人都有夢想的權利,這個不論出身、地位和年齡。任何夢想都是有價值的,盡管有時候有些夢想看起來很荒誕,但仍然是可貴的,值得探索的。畢竟,曾經有很多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一個來自河北農村的13歲女孩,因為在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里做了一回本色的群眾演員,從此便種下了從事電影事業的夢想。當年,連最善于造星的張導本人也勸告她不要做這樣的“妄想”。可是這個叫魏敏芝的女孩,不相信權威,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不僅實現了上大學讀影視專業的夢想,還跑到美國做起了導演,干起了自己的電影事業。
1974年,杭州望湖賓館門口經常會出現一個10歲的小男孩,他耐心地為入住的老外提供免費的導游服務。如今,當年的小男孩現已成為“阿里巴巴帝國”的首領馬云,成為第一個登上《福布斯》雜志封面的夢想的實現者。
曾經做小買賣起家的劉永好,下海后給自己的公司起名“希望”,他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希望的田野上,希望的事業中,在40歲的時候,他的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飼料王國,他個人被評為中國首富。當一個個希望都變成現實的時候,劉永好對“夢想”的理解,就是:“沒有好什么做到。”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發表過一個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說是要讓黑人和白人擁有共同的權利。經過一代又一代黑人們的不懈努力,這樣的夢想如今已經成為現實。后來者,科菲•安南當上了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非洲裔黑人總統……
如此看來,夢想并非遙不可及,有夢想要敢于去追求,去堅持,總有一天夢想會照進現實。
人是應該有夢想的,有了夢想,生命才更加美麗,生活才有更有意義!
2012年10月19日于醉墨堂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