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挑戰中國?
來源:作者:高洪雷時間:2012-10-26熱度:0次
誰在挑戰中國?
高洪雷
最近,一家咨詢機構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近80%的人不知道黃巖島和釣魚島的正確位置,98%的人沒有讀過在西方奉為經典的《海權論》,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在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之外,還有被九條∪型斷續線拱衛著的約300萬平方千米的主張管轄海域。過去,我們一直認為中國版圖是一只“報曉的雄雞”,顯然,那只是中國的陸地部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版圖原本就不是一只“報曉的雄雞”(亞洲已經不需要“雄雞報曉”,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印度、越南等已經醒來)。1997年,一名駐守南沙的戰士驚奇地發現,中國的疆域更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960萬平方千米陸地是奔騰不息的火苗,300萬平方千米海域是火炬的托盤與手柄(人類需要這支火炬驅散戰爭的陰霾,照亮亞洲的未來,引領世界的文明)。為此我聯想到一件不能當真的事:早在幾年前,就有一位道士不無揶揄地說,如果中國是一只報曉的雄雞,它還會下蛋嗎?中國的臺灣島、釣魚島、南海諸島將何去何從?
釣魚諸島,位于我國臺灣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的東海海域,主要由釣魚島、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及一些礁石組成,是我國東南沿海航行至琉球、日本的航海標志,早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刻制的《籌海圖編》中,釣魚諸島就納入了福建的行政管轄。中國和日本18世紀制作的地圖明確顯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直到1884年,日本才宣稱發現了釣魚島,后來有日本學者將其命名為“尖閣諸島”。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根據《中日馬關條約》將釣魚島劃歸沖繩縣管轄。二戰結束后,釣魚島作為臺灣島的附屬島嶼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本應歸還中國,但卻被美國從軍事角度出發將其作為美軍占領的琉球的外圍防線實施了托管,繼而被美國于1971年根據日美《歸還沖繩協定》將“行政權”私下“歸還”日本。日本政府最近居然將釣魚島從民營轉為了國有,試圖造成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既成事實。
南海諸島是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總稱,南至曾母暗沙,東至黃巖島,西至萬安灘,包括廣泛分布的250多個島、礁、沙、灘,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有著無可爭辯的主權。
“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中國政府采取的正確而明智的做法。南海中的南沙群島共有島、礁、沙、灘200多個,但目前多數被他國非法侵占,其中越南搶占29個,菲律賓搶占9個,馬來西亞搶占5個,文萊搶占1個,我國實際控制的只有8個。南沙群島常年露出水面且陸地面積超過0.1平方千米的島僅有7個,其中只有太平島在中國臺灣的實際控制中,中國大陸實際控制的全是環礁(珊瑚礁圍成的環狀體)。從公開資料中粗略統計,南海周邊國家在過去20年間,已與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等200多家大型外國公司圍獵南海油氣資源,建立開發了1380口油氣井,近一半位于中國9段線內側,這些油氣井年石油產量達5000萬噸,遠遠超過中國大慶油田4000萬噸的年產量。越南已經在南海劃定185個區塊,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幾乎覆蓋了整個南沙和西沙海域,在不具備大規模開采的情況下,先期通過孤立的“野貓井”(指孤立的油氣普查鉆井)。依靠白虎油田等,越南已經成功從原油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馬來西亞是在南海開采油氣資源最多的國家,其在南海的石油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天然氣近1.5億立方米,而且出口石油的70%來自于中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菲律賓1976年開始對外進行南海油氣勘探開發招標,目前在南海開采的油氣可以滿足國內40%的使用。文萊也從未放松在南海的油氣開發,僅與殼牌公司合資建設的海上石油平臺就超過240座,得益于近海石油的生產,文萊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五位。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生產也有20%來自南海海域,其開發的納土納氣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之一,從2001年開始,印度尼西亞已經通過海下400英里管線將納土納島生產的天然氣運輸到新加坡。
中國正在崛起但并沒有完全崛起,正處于一種被稱為“和平崛起綜合癥”的階段,我們現在的崛起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需要必要的資源。面朝大海、有著東海平原基因并且創造過鄭和下西洋奇跡的中國,應該如何提升捍衛領海、開發海洋的意識,如何守住底線,剛柔并濟,有理有利有節地應對海洋危機,如何提高戰略判斷力、應變力和意志力,不僅是對中國政府,也是對全體國民的一大嚴峻考驗。
盡管戰爭有著暴力性,但它仍屬于政治運動。在只與物質利益有關的問題上可以退讓,但在事關領土、主權的原則問題上是絕對不能退讓的。盡管經過運籌帷幄來保持和平會給政治家帶來榮譽,但對于國民來說,為了正義的信念而戰比妥協退讓更有價值。如果在對抗中放棄自己的原則,只會嚴重損害我們的國格與人格。
不管是否愿意承認,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與世隔絕。我們渴望和平,這是全人類孜孜追求的共同目標,但我們不能幻想用外交的方式、他國調解的辦法、游行抗議的手段得到和平。無視我們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或者夸大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恐懼,和平的局面依然不會到來。不管未來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后果,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和愈挫愈奮的精神會繼續發揮作用,而且將成為所有傳統中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的祖輩靠拋灑熱血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解放、后代的安寧,我們應該怎么辦,往何處去,選擇不言自明。因為美國人馬漢早就告訴我們(美國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應該具有這種觀念:如果只把戰爭認為是防御性的,那將會帶來嚴重的災難。只要戰爭開始,就必須積極、主動地作戰,不是將敵人擋在自家門外,而是打敗敵人,讓他們心服口服!”馬漢還進一步解釋道:“我們一直強調,我國厭惡戰爭,也不愿憑借它擴張領土或爭取利益。在此情況下,衡量我國軍事力量的標準不是擴張計劃,而是反對我國政策的國家可能動用多少力量來對待我們。”如果按照這一西方公認的理念,中國太需要舉全國之力建設一支支強大的航母編隊并隨時準備主動出擊痛擊敵人了。
對此,我們特別有必要徹底而認真地反思一下中國傳承千年的“生死觀”。一位名叫尼姆•威爾斯的美國女作家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有句諺語叫“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借用林語堂的話就是:“活著就好。”一個日本人除非確信自己準會被殺,而且死后一定會被當作英雄來稱頌,否則他是不會去參戰的。日本人把士兵稱為“櫻花”和“大和魂”,告訴他們:世界上最美的事是青年時期英勇戰死。中國人正好相反,除非他的道教拳師首先使他確信他是刀槍不入的,就像義和團和紅槍會一樣,否則他是不會去打仗的。因而中國人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小心即大勇,謹慎原是中國人生存的條件。中國人為國捐軀,一般不提“責任”而講“犧牲”——也就是白死。中國的歷史事實是:逃跑的人活著,挺身作戰的人被殺,逆來順受者繼承了世界——他們懂得世界總會是他們的。統治者總是在重復中國最古老的信條:“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名言)”
聽完美國女作家這段話,你也許會不以為然。但我以為,正是以上原因,大清在雅克薩大捷后反而與慘敗的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在鎮南關大捷后仍然與戰敗的法國簽訂了《中法議和條約》,承認越南不再藩屬大清,法國從此成為越南的保護國。正是因為日本早在1875年就摸透了大清只會以情理交涉、不會適時動用武力的一貫做法,所以在全國僅僅擁有15艘破損軍艦、4000名海軍、3萬常備陸軍的不利狀態下,居然膽敢出兵大清藩屬國琉球并最終將這個島國吞并。也正因為如今的美國人對我們看到了骨子里,才屢屢挑戰我們的底線。
我不想發表太多的感慨,更不想畫蛇添足,可就在筆者即將結束本節時,1946年方才獨立的菲律賓,居然對中國的黃巖島提出了主權要求。黃巖島又名民主島,作為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黃巖島以東幽深的馬尼拉海溝,是中國中沙群島與菲律賓群島的自然地理分界。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天文學家郭守敬奉旨進行“四海測驗”,南海的測量點就定在黃巖島。民國二十四年(1935)1月,國民政府水陸地區審查委員會公布的南海諸島132個島礁沙灘中,黃巖島以斯卡巴羅礁之名作為中沙群島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國版圖。而菲律賓的理由是,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黃巖島距離呂宋島124海里,在他們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實際上,根據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內享有勘探或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但專屬經濟區內他國領土的法律地位不容質疑,而中國黃巖島本身也享有12海里領海和12海里毗鄰區。如果按照菲律賓對海洋法公約片面而錯誤的解讀,日本與韓國之間的對馬海峽僅有60海里,日本還在韓國專屬經濟區內呢,難道也要對日本提出主權要求?
作為一個軍事經濟實力尚屬三流的國家,我想,菲律賓是沒有底氣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抗衡的。他們之所以敢于挑戰中國的領土底線,是因為背后站著一個海上巨人——美國。說穿了,菲律賓的所作所為,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一部分。
下面,讓我們一起解讀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由來。(待續)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