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棵古樟
來源:作者:卿仁東時間:2012-10-27熱度:0次
新居附近有兩棵古樟。
一棵是本地土生土長的香樟樹。小時候,到縣城總是要在它的下面稍事歇息。旁邊有一口古井,水流清澈見底,入口如飲瓊漿,甘冽清涼。樹上樟樹籽結得很多,有小鳥在上啄食,偶爾有籽跌入水中,發出“嘭!”的一聲,清脆悅耳。籽粒躺在井底的青石上,就是站在井沿邊也看得一清二楚。偶爾有人擔著水桶來汲水,水滿桶后,就窈窈窕窕地離去。這樹有些年份了。40多年前它就這么大,長在田野中間,水井旁邊。
幾年前,城里搞建設。這棵樹所在的地方,成為新區。推土機“嘩嘩”的開過來,把小山變成平地,把田園變成廣場。土埋得齊腰深。也許有人看中了這棵古樟的價值,便有意留下一小坨地方不填土,讓古樟留了下來。留下來的古樟四周全是渣土的世界,只有上半身能夠見到陽光,呼吸到新鮮空氣。樹蓋伸展的地方,大部分都成了混泥土和青石地面。落葉歸根,難;吸收陽光雨露,難。這樹,只得茍延殘喘。
另一株是大樹進城時移來的香樟樹。不知來自何方貧瘠的土地。它根部包著厚厚的本土,樹干纏著一圈又一圈草繩,樹冠被砍去枝頭上包著白色的薄膜。種下后,四周有木桿支撐,上面架著黑色的網狀大棚,常有園丁來培土、施肥、澆水,受人尊敬,受人呵護,享受城里的榮華,享受城里的陽光、空氣和雨露。第二年,在樹干上長出細嫩的枝和嫩黃的葉子,成了一株干大冠小的香樟樹。再后來越長越大,越長越蔥郁。
這兩株古樟,一株是土生土長的,一株是外地移民來的。由于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等思想的影響,加上求富、求變心切,移民來的那株古樟受到的待遇,比土生土長的那株要好得多。可以享受“招商引資”的優惠待遇,可以享受公安的掛牌保護,可以享受“土地全送、稅費全免、服務全程”“三全”優惠政策,成了大婆娘的兒子。于是活得有滋有味,長得枝繁葉茂,綠油油,青嫩嫩,全沒了老氣橫秋、夕陽西下之狀,有的是枯木逢春、返老還童之態,那風光,那狀態,羨煞了不少土生土長的古樟。而那土生土長的古樟,生存環境相對差一些。地要自買,稅要預交,收費就高不就低,服務人前矮三分,陽光少照,空氣少吸,半截入土,奄奄一息,垂暮之年,茍延殘喘。小婆娘的兒子,不挨打就算幸運,哪還有出頭之日?還有,環衛工人清掃的垃圾倒在樹腰,散步行人的唾沫星子吐在樹腰,失事的車輛不時地撞著樹腰。這古樟還能活嗎?
果不其然。我散步時發現,今年春天那外來的古樟長了很多新芽,越來越茂盛,土生土長的古樟再也沒有長出新葉,只是伸著光光的枯枝,向上帝禱告,不知它說了什么。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