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著華章
來源:作者:陳金鳳時間:2012-10-29熱度:0次
欣聞拙作《西紅墩井田,好大的一個“烏金娃娃”》獲報社年度新聞二等獎,很是高興;但接到《國土新聞研究》編輯部約寫體會文章的通知后,就感到有些犯難。說實話,這篇事件通訊純屬“逼上梁山”之作,因為轟轟烈烈的西紅墩井田會戰,我并沒有親歷現場,然而會戰結束后,局領導卻把采訪道任務鄭重其事地交給了我:
“‘名記’, 西紅墩井田會戰結束了,你給咱好好的報道一下。”
“是!堅決完成任務!”我脫口而出,語氣是堅定的。俗話說得好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嘛。作為記者,對領導布置的采訪任務豈能推辭?必須想方設法完成!
接受采訪任務后,我立即調閱了反映西紅墩井田會戰的全部文件、簡報,并且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通過“一看二問三談”,西紅墩井田精查會戰的精采鏡頭頓時在眼前清析地展現出來…….
由陜西省煤業化工集團和榆林市勘探公司聯合出資進行的陜北侏羅紀煤田西紅墩井田精查工作,是陜西省引進的煤液化配套資源開發重點項目,對陜西省,特別是對陜北地區煤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奔著“省重點項目”這條“大魚”,我深入采訪的強烈欲望油然而生。20多年前,我曾參加過陜北榆橫煤田勘查會戰,對陜北煤田勘查工作非常了解。通訊中提到的多數先進典型人物,都是我原先在基層工作時與之朝夕相處的老隊友,在采訪中老友重逢,極易溝通。他們為了會戰離妻別子,前仆后繼;戰高溫,斗酷暑,英勇善戰,事跡十份感人。所以,從采訪到成稿僅用了5天時間,而且是一次通過。
開展西紅墩井田精查之初,其技術人員之短缺,外部環境之惡劣,是前所未聞的。但參戰人員毫不畏懼,知難而進,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為此,我用較多的篇幅專門寫了他們“利用行政調控手段,發揮潛在資源優勢”、“ 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切實理順外部環境”兩條成功組織會戰的經驗,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為了增強通訊的感染力,我在寫作過程中采取“大量數據集中運用、分鏡頭式細節描寫”的表現手法,受到較好效果。如:通訊開篇就這樣寫道:
“西紅墩井田精查首戰告捷。提前11天完成合同規定的全部外業勘查工作!”
“所完工的102個鉆孔,56700多米進尺,經初評特、甲級孔率達到100%。地震勘探234.66公里,質量合格和優質率達到95%以上,測井完成55552米,質量均為甲級!”
“經初步估算,井田內7層可采煤層共可求得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資源量約26億噸,比原設計多出2億噸,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最高開動鉆機59臺,1300多人參加會戰,無一機臺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切實做到安全生產!”
這種大量數據集中運用、分鏡頭式的細節描寫,給讀者以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
在通訊展開的過程中,我又多次“讓數字說話”,進一步給增添了通訊的表現力。如:“陜西地礦局副局長張寬民按照局長辦公會的決定,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先后三上陜北、六次召開協調會議,風塵仆仆,不怕疲勞,足跡踏遍西紅墩井田的角角落落。”
“按測算需上鉆機50臺,調配工人、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1300多人,啟用各類配套設備100多臺套。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要調集如此之多的人員、設備談何容易!”
此外,大量諺語、成語的運用,也使通訊增加了不少閱讀快感。如:“在眾多的“領頭羊”中,西安地質勘查院陜北煤田鉆探指揮部負責人邢圣軍,應該是最為杰出的一個典型代表”;
“當年,他在靖邊青陽岔打油井時就曾風光一時,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后來又承包隊上的鉆機干了幾年個體,小賺了一把”、“業內人士說到‘邢頭’,有的說他‘會管理,人實在’;有的則說他‘運氣好,賊狡猾’,無論怎么評論,他都是上下公認的一個大‘能人’”。
再如,“責職明確,決心大”、“千頭萬緒抓根本,靠制度辦事管人”、“用好一個人,撐起一片天”、“縣官不如現管”、“地質行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派上用場”等口頭流行語在文中巧妙出現,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西紅墩井田,好大的一個“烏金娃娃”》采訪報導實踐充分說明,豐富的閱歷,是記者的寶貴財富。如果沒有20多年前參加過陜北榆橫煤田勘查會戰工作的經歷;如果沒有那么多曾經與之朝夕相處先進典型人物介紹情況,這篇通訊能在5天內寫到如此成度恐怕是不可能的。這正是:
為學日增,為道日簡,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重若輕、厚積薄發。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