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的記憶
來源:作者:南舒時間:2012-10-31熱度:0次
桂花是在兒時聽說的,桂花的味道是從一種日用品——桂花香皂上感知的。香中帶甜,甜中有香,味道獨特。想必桂花也一定很美。
真正認(rèn)識桂花,是近幾年的事。前年,由于機構(gòu)調(diào)整,我到了單位新址上班,新址對我來說沒什么新鮮,只有辦公樓前那一排兩層樓高的冬青樹,讓我感到親切。與樹為伴,清新而雅致。樓前的冬青的確太平常了,以致于天天路過的我竟忘記了它的存在。大雪紛飛后的冬青,算是冬日里的一抹亮點,似露非露,與萬物蕭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冬去春來,墨綠的冬青抽出了淡綠色的嫩芽,于是便有了春的生機,夏的翠綠。冬青不像楊柳,善于表現(xiàn)自己,把個春夏秋冬全都寫在臉上。它給人的感覺是穩(wěn)健成熟,把對季節(jié)的感受寫在心里。正是這種原因,也往往成了人類遺忘的理由。與其他花草樹木相比,它的確太平常了。
不覺到了秋日,一屢濃郁的芳香撲鼻而來,多么熟悉的味道……想起來了,是兒時用過的桂花香皂味。現(xiàn)在的日用品大多都升級了,一定是哪位美女散落的花露水香飄了過來。轉(zhuǎn)眼四周,空無一人。濃濃的香味仍不時襲來,誘得我駐足吮吸……何處飄來的芳香?忽聽路人感嘆道:滿樹的桂花,真香啊!滿樹的桂花?看我疑惑的樣子,路人笑指樓前一排翠綠說,這就是桂花樹,你看她開得多熱鬧,撒出陣陣芳香。
莫非眼前這類似冬青的樹木是桂花樹?與我心中的樹相差太遠(yuǎn)了,太讓我失望了。花在哪里?怎么看不到。于是,我決定到樹前看個究竟。尋著芳香,帶著無知的羞澀,來到了曾經(jīng)相識而又誤識的桂花樹下。抬頭望去,大片的翠綠中夾雜著類似小米粒般的東西,團團地依圍在一起:這就是我要見的桂花嗎。真的不敢相信,桂花的模樣竟這樣平常:淡黃色的穿戴,米粒般大小的花瓣,內(nèi)斂且宛若小船。肉眼難看出她有花蕊,只有借助10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勉強看見她的尊容:一對花蕊,溫柔地站在花心的兩邊,相向而立,像似初識的戀人,尾尾而談。桂花構(gòu)造簡潔,平常,不像牡丹、月季有單獨的頸葉襯托著,君臣有別,地位顯赫。她借助于枝丫上的兩片葉子便開出簇簇的桂花來。這道方便了忙忙碌碌的蜜蜂,嗡嗡嚶嚶,惹人喜愛。經(jīng)不住花香的誘惑,伸手采擷了幾朵桂花放在手中,聞之平淡無味。也許香氣藏在花粒中,把花粒捏碎了,靠近鼻子再聞之,還是聞不到香味。難道花香也像東坡先生道的觀山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仔細(xì)想來,桂花樹遠(yuǎn)觀翠綠,近看綠中點綴著米黃。花則聞而無味,實則香氣襲人。在我的詞典中,桂花她不像花。花蕊、花瓣、花形均沒有花的氣質(zhì)。難怪多少年來,我對她一直是聞而未見,原來是她普通的外表欺騙了我。眼前的桂花給我的印象仍是花樣平平,色彩低調(diào),素裹淡妝。但她散發(fā)出的沁人心脾的幽香卻使我對她有了新的認(rèn)識,有一種敬畏之感:花形簡潔,說明她辦事直白不虛偽,就像一位襟懷坦誠隱士,不管他人風(fēng)采時,只做隱士留香來。你看她,沒有絲毫的高傲,半點的炫耀,可以說是花中平民。難怪河南大別山區(qū)有《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民歌,歌曲中的桂花像征的正是革命火種在大別山麓雄雄燃燒之勢,更像征著大別山人民享受太平的宏大理想。
桂花的確太平常了。如今,經(jīng)過2000多年的人工育種和自然變異,盡管其已發(fā)展到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四大品種群約100多個品種,但她簡潔、平易近人的基本基調(diào)沒變。金桂、銀桂香濃花多;丹桂香較淡、花較少,色最美;四季桂花少、香少,但一年四季開花。眼前的桂花按種類來分,當(dāng)屬于金桂品種群:秋季開花,檸檬般黃淡,我不知道她在“大花金桂” 、“大葉黃”、“潢川金桂”、“晚金桂”、“圓葉金桂”中屬于哪個品種。我卻知道人們已把對桂花的喜愛依附于眾多物品之中。桂花酒、桂花糖是人們對桂花鐘情的延伸。相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還能開發(fā)出更多形式、更高層次的桂花食品,桂花飲料,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喜歡桂花平易近人、默默無聞、樂于奉獻的品質(zhì),我愛桂花。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