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香煙
來源:作者:劉省平時間:2012-11-05熱度:0次
香煙并不香,而且有害健康,但好多人喜歡抽它。
香煙來自于一種煙草,從屬于茄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系煙草工業制品的原料,沒有鴉片那么大危害。其中含有一種叫做“尼古丁”的生物堿,是煙草的重要成分,對人體有副作用。尼古丁會使人上癮或產生依賴性,這一點類似鴉片。但經過煙草公司的制作之后,每一支香煙的尼古丁含量不可能致人死亡,但卻可以產生強度依賴,這就是煙癮了。
對于中國人而言,煙草是個“舶來品”。據文獻記載,16世紀時煙草相繼由菲律賓、越南、朝鮮傳入中國。也有資料說大約17世紀初,荷蘭人通過臺灣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煙斗連同煙葉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吸煙者。也有人聲稱,煙草最早于“明萬歷年間”即16世紀末,從菲律賓傳入我國臺灣,再到福建、廣東。但是,1980年,廣西博物館文物隊在廣西合浦縣“上窯明窯遺址”發現三件明代瓷煙販和一件壓槌,壓槌上刻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二十日造”。這些實物對中國煙草起源于“明萬歷年間”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因此,有學者經過認為煙草在1549以前已經傳入我國的廣東(合浦在明朝、清朝、民國時屬廣東),因此,廣東是中國最早有煙草的地方。不管考證結果如何,明朝中后期煙草開始進入中國是可以肯定的。而煙草在中國落地生根后,中國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識》一書中,又發現了“煙草”一詞,這是中國出現“煙草”詞條的最早記錄。當然,隨著煙草的傳入,種植逐漸廣泛,這令中國的統治者們感到恐慌,因為經常有人把鴉片混入煙草吸食,煙草成為走私鴉片的幌子,當時的政府認為這會危及帝國的統治。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幀認為這是不良之習,就下令禁煙。但是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煙草被禁讓煙草之路在中國受到極度抑制,但卻導致了清代百姓吸食純鴉片的百姓逐漸增多,終致近代的鴉片之害……
如今,煙草在中國是可以公開銷售的。但是對于煙草的生產、銷售及廣告確是有限制地進行。香煙要生產和銷售,盒子上必須打上“吸煙有害健康,盡早戒煙有益健康”字樣。至于香煙的廣告,我們所能見到的也多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打品牌形象廣告,而不能出現香煙畫面,更不能介紹煙草本身。例如:“白沙”香煙的廣告語:“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黃山”香煙的廣告語:“一品黃山,天高云淡。”所以,我常佩服那些做香煙廣告策劃的人,他們確實是“帶著鐐銬跳舞”。
古人是如何吸煙的,我沒有考證過。倒是小時候親眼見過農村老漢抽旱煙,是把曬干之后的旱煙葉揉成碎末兒,裝在一個帶桿的銅煙鍋里,用火柴點燃后吸食。那時,我也偷偷抽過幾口,搶得人直咳嗽,眼里直淌淚,頭腦直發暈,那滋味實在不好受。當時我就想,旱煙這么難抽,為什么那些老人愛抽呢?一直想不通,每次看見有人抽旱煙,我就遠遠躲開。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學那會,經常見大人們抽香煙,關中農村人叫“紙煙”。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抽從商店買來的品牌煙,什么“公主”、“鳳凰”、“金絲猴”、“大前門”、“大雁塔”、“哈德門”等等,有些品牌現在銷聲匿跡了。買不起香煙的,就從報紙或學生娃的本子撕下一綹紙自己卷煙抽。那時候,我們西府人抽的最多的是我們寶雞卷煙廠生產的那種藍盒子的“金絲猴”,不帶把兒的,我們當地叫“八四猴”。我一直很奇怪,為什么管“金絲猴”叫“八四猴”,這個問題到現在我還沒弄清楚。那時候,看見大人們抽煙,感覺很有派頭,有些小伙子嘴里叼根煙看起來很帥。于是,我在上小學三年級時也偶爾把父親的香煙偷出來背地里偷著抽。香煙雖然沒有旱煙那么暴,但我感覺也不好抽。想不通大人們不但自己抽,還發給別人抽,有時候求人辦事還把香煙作為禮品送人。
上初中一年級時,學校里好多男生抽煙。在學校里,抽煙被視作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抽煙的學生被視作“壞學生”——其實,我一直認為抽煙與品德無關——抽煙當然是被禁止的。盡管學校明文規定不允許學生抽煙,但好多男生照抽不誤,不過在學校里不敢明抽,而是利用下課時間躲在廁所里抽。因此,廁所的便池、便坑里扔滿了煙頭,氣得老師沒辦法。那時,我在廁所里碰見同學遞煙,也會抽上一根,但是心里常有一種負罪感。我第一次買煙是那年冬季。我家雖然距離絳帳初中還有七八里路遠,但沒有在學校寄宿,下午一放學和村里同伴步行回家。冬季,天黑得早,等我走到半路上天就已經黑實了。有一次放學回家,我和同村的幾個同伴在學校門口的商店湊錢買了一盒“325”,抽了一路,到村口時把一盒煙抽完了。那時的“325”,細而長,不帶把兒,煙皮赭黃色,舔起來有甜味,感覺還挺好抽,后來我還偷偷抽過幾次,但沒有養成習慣。
上了高中,抽煙的男生更多,但是我很少抽,也沒有一點抽煙的印象。
大學校園里照樣是禁煙的,但同學們還是照抽不誤。有些人不但在廁所抽,而且在宿舍里抽。有些人不但自己抽,還給同學發煙抽。我那時自己也偶爾會買煙,但買的是那種很便宜的煙,是我們寶雞卷煙廠生產的帶把兒的“金絲猴”、“猴王”。大二時,我患了較為嚴重的神經衰弱癥,經常睡不著覺,一抽煙就更睡不著了,再說一抽煙也感覺口干、頭脹,于是就不再抽了。
參加工作以后,因為日常交際的需要,才正兒八經地買煙、抽煙了。前幾年,口袋里常裝著一盒煙,什么“猴王”、“白沙”、“祝爾慷”、“哈德門”,總之沒有固定的品牌,一盒煙自己抽不了幾根,大多數都發給別人了。前些年,我抽煙沒有癮,也沒有固定品牌,想起來了才抽,一盒煙能抽一周多時間呢。直到2007年結婚后,我的煙量才開始上來了。剛開始是一天半盒,后來慢慢一天一盒,到現在幾乎成了一天近兩盒。這三五年,我抽煙喜歡固定品牌,前幾年喜歡抽軟盒“延安”,今年卻喜歡抽硬盒的“長白山”。至于“嬌子”、“紅塔山”、“芙蓉王”、“好貓”等稍微上點檔次的香煙,還有外國的“駱駝”、“萬寶路”我也抽過,但是總感覺太暴,抽著不舒服,自己也很少買。
如今,抽煙于我成了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和嗜好。一天不抽煙就如同“黑旋風”李逵一天不喝酒一樣,感覺“嘴里能淡出個鳥來”,心里也慌得緊啊。剛開始抽煙,可能是出于一種好奇;后來抽煙,用陜西話說就是為了“扎勢”;但現在抽煙,則完全成了一種習慣和嗜好。
我當然也知道抽煙對身體不好,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甚至容易得肺癌。但是我卻無法拒絕香煙。我這十年一直從事的是文字工作,經常會加班熬夜,得靠香煙來提神醒腦、刺激靈感。有朋友見面常問我一天抽幾盒煙,最后總不免要說一句:“身體要緊,還是盡量少抽點。”我則哈哈一笑說:“沒辦法,不抽煙就沒有靈感啊,我現在做方案、寫文章,全靠香煙熏呢。你看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這些大作家不都愛抽煙嘛……”話雖如此,但是自己心里也很想少抽煙或者不抽煙,但每次總是抵抗不了香煙的誘惑。每次看到煙灰缸里歪歪扭扭地塞滿“煙屁股”之后,心里總是感覺有些后怕的。據說,吸一盒煙,能少活幾年。我從來沒有統計過我迄今抽了多少盒煙,如果這些數字加起來的話,我肯定會感到極度恐懼的。后怕也罷,恐懼也罷,最后總是被抽煙的快感抵消得一干二凈。我喜歡抽煙的那種感覺,喜歡用火機點煙頭時的那種灑脫,喜歡用手指夾著香煙的那種優雅,喜歡吐出的煙圈在半空里緩緩舒展、飄移,最后再慢慢彌散的那種從容,喜歡把煙從嘴里吐出來再用鼻子吸回去腦子里霎時輕松飄逸的感覺,還喜歡在黑夜里看煙頭上的火星一閃一閃,仿佛天上的星斗一樣璀璨。抽煙于我是一種物質上的享受,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只有在抽煙的時候,我才感覺自己的存在,也才感覺到自己思維的活躍。
盡管喜歡抽煙,但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少抽,也曾經幾次要戒煙,但最后都是半途而廢。去年,我曾三次戒煙,但每次都是戒了不到半個月就受不了,然后又抽上了,而且抽得更兇,算是把那半個月沒抽的煙給補上了。想戒煙而沒有戒掉,一方面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另一方面是或許是方法不當吧。陜西著名作家方英文曾寫過一篇關于戒煙的文章,他提倡戒煙之前先“降煙”,也就是每天減少煙量,最后越抽越少,最終就把煙戒掉了。方英文的這個做法并不新奇,但是這個叫法卻很有創意。這種方法或許是管用的,但是我一時半會還降不了,所以戒煙對我來說是遙遙無期的。不過,這種方法我以后或許會考慮的。
關于抽煙的害處大家都知道,不但危害自身,也危害別人。現在城市里到處都打著“禁止吸煙”的標牌。醫院也經常會發散一些關于吸煙有害的傳單。一些社區的廣告牌上經常會看到成龍先生免費做的那則戒煙公益廣告:那位大鼻子的明星大哥笑呵呵的將一根木椽一樣粗的香煙握在手里折成了一個“V”字型。經過這些年政府部門公益廣告的宣傳,城里人吸煙的人口在逐漸下降。我有時候出門給人發煙,好多人都說不會吸,我自己也不好意思當著人家面抽,實在憋不住了想抽,還得征求一下別人的意見。
過了而立之年,我的其它方面沒有多少長進,煙量倒是上去了,有時候也覺得挺害怕的。抽煙越來越厲害,身體也明顯感覺大不如從前。于是,我一直暗暗發誓要戒煙,但一直未能如愿。我想,煙最終還是要想辦法戒掉的,畢竟自己還年輕,人生的路還很長,肩上的膽子還很重,得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行啊!
戒煙之路于我可能還很漫長,且走著吧。
2011年12月7日于西安北郊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