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四季”隨想
來源:作者:徐萬凱時間:2012-12-19熱度:0次
“天何言哉?四時生焉。”大自然以神奇的賜予,使大地四季輪回,萬物生長,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給人心靈無限美好的象征。有人在贊頌中國古代文化時把分享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哲理智慧比喻為“心靈四季”,這形象的比喻使我們更貼近中國傳統文化,領悟著先哲們穿透時空的思想光輝。
春秋戰國,群雄并起,諸子百家,縱橫開闔,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百家爭鳴”,其影響一直延綿至今。在諸子百家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是一種帶著溫度的思想,就像和暖的春天。墨家也講愛,但墨家的愛與儒家有差異的愛有別,而是“兼愛”,“視人之國若視其之國,視人之家若視其之家,視人之身若視其之身”,是一種火一般的理想和熱情,就像幟熱的暑天。“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與其相濡與沫,相呴以濕,不如相忘江湖”,一切順其自然,這便是道家在生命中如秋涼一般的清冷。法家則“不別輕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在社會生活中猶如嚴冬一樣冷酷無情。如此諸子百家,迥然不同,但這種不同卻是在探索自然、探索社會發展、探索人的生命本身而呈現出的精彩紛呈,猶如春夏秋冬于大自然。正因為有如此“百家爭鳴”的壯觀奇景,才創造出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根基,我們才能倘佯其中,分享其“心靈四季”之美。
遺憾的是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封建統治者為一己私利而封殺百家爭鳴的情況。秦始皇崇尚法家,他統一六國,使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是很了不起的。但為了統一思想于“與法為教”,竟冷酷到“焚書坑儒”。使他想不到的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強暴的秦王朝卻在老百姓揭竿而起的反抗中結束了僅二世的統治。漢武帝不滿黃老道家清靜無為,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但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單一的思想模式竟在歷史上形成專制的“三綱五常”宗法統治,成為近代阻礙中國思想解放,革新發展的桎梏。這一切反到印證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
其實,諸子百家并非水火不容,在一些思想認識上是相容相濟的。比如“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和而不同”的共生哲學思想,在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的著作里都曾有過論述。而一些代表人物也是相關的,相傳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著名法家人物韓非、李斯就師從儒家人物荀子,荀子雖然是儒家繼承人,但他并不是全盤接收當時的儒家思想,而是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法家的學說。就是一些具有深遠治國眼光的帝王政治家在治理國家時也知道兼揉儒、道、法各家思想于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自以老子為祖宗,但他在褒揚道家的同時,并不特意貶低儒家、法家,還對從異邦傳入的佛教大加推崇,推動了佛教融入中國文化,特別是與高僧玄奘的交往,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由于儒道釋并世相融,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由此推動了大唐盛世景觀的出現。
歷史充分證明了事物總是相互聯系和統一的,并非簡單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猶如“心靈四季”雖則不同,但卻是“和而不同”,一統于中國燦爛的思想文化之中,使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人類思想文化的豐碩之果。
通聯:重慶一三六地質隊
地址重慶渝北區龍溪街道花卉園西一路9號
郵編401147 電話13012335536
郵箱xuwankai1950@126.com
2012年12月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