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故里訪名家——游郭沫若故居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3-01-26熱度:0次
提起四川大佛,當數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建于唐代貞元,歷時90來年,高71米,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頭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足踏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雙手撫膝,神勢肅穆,臨江危坐,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千百年來,大佛一直受到世人的尊崇。
樂山以大佛為榮,大佛又為樂山揚名天下。
站在大佛身后,順著大佛的目光往前看,是著名的大渡河匯流處。沿大渡河向東往上走35公里,但見河邊有一古鎮,名叫“沙灣場”。在沙灣場正街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四合院里,1892年立冬后的一天,商人郭朝沛家又一個男孩誕生了。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就是這個男孩,卻在今后的歲月里,干出了一番大事業。這個男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我國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郭沫若。
我曾多次到樂山拜藹大佛,可惜一直沒有機會去沙灣拜訪郭沫若故居,心中難免有些遺憾。直到今年10月,一個偶然機會,我再次來到樂山,于是抽一個空隙,去沙灣拜訪了郭沫若故居。
一
沿沫若大道,車進沙灣鎮,穿過一個正在修建的仿古牌坊,郭沫若故居就建在一丁字路口旁。
放眼望去,郭沫若故居低垂著頭,黑門青瓦,顯得較為古老破舊,只有門楣上的“貞壽之門” 閃著金光,才讓人略略感到有幾絲氣派。幾個工人此時正忙著翻撿門旁中藥鋪上的瓦片,大門顯得有些臟亂。門柱上那黑色吊牌上寫著“郭沫若故居”,才讓人知道,這里就是郭老從前的家。據說,解放后,郭老主動把故居捐獻給國家,如今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人不解的是,故居兩側街道全是修葺一新的仿古樓房,滿街散發著濃濃的油漆味道,叫人心生不爽。樓下商鋪里,滿眼盡是各種現代化的商品。故居緊貼著一棟5層仿古樓房,一高一低,一新一舊,突顯出故居在這現代化的商業街中是多么的不協調,地位是多么的尷尬。
二
帶著一種崇敬,揣一顆好奇之心,腳步輕輕邁進郭老故居,心情頓時平靜下來,猶如走進莊嚴的佛堂,時光仿佛倒流,令我又回到過去。
從地形上看,故居為一座長方形的集居室、商鋪、家塾和園林于一體的四進穿逗木結構小青瓦平房,占地216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8平方米,典型的四川民居風格,建于清代嘉慶年間,后經逐步擴建,至郭老父親經營家業時,才達到目前規模。院內共有大小房間36間,至今仍保持著原貌。
故居背負綏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成昆鐵路從故居背后飛馳而過。細看故居,分為三個小院,第一院左側房間,是郭沫若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省親時居室,左側是原配張瓊華和夫人于立群居室,郭沫若居室則在后院左側房間;后院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為郭沫若四歲半啟蒙受教育的“綏山館”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茶溪》等詩,即作于此。后院緊連一個小花園,看上去和魯迅先生故居中的百草園到有些相似。為迎接郭老誕辰120周年暨郭沫若故居博物館重新開館,樂山市政府正在抓緊后花園的復原改造。
此時的后花園一片繁忙,院內到處堆放著各種建筑材料,工人們正在修建園中的各處設施,一座新建的茅草亭下,不停地有人往亭上遞著一捆捆稻草,亭子小小,頂兒尖尖,恰如一個出土的大蘑菇。幾個工人,或蹲、或站,正在聚精會神地裝著院邊一座回廊上的木欄桿。一個小池,剛覆上新新的水泥,最讓人注意的,則是園中的一顆大樹。一個工人告訴我說,建院時就有這顆樹了,樹下,立一塊大石,上刻郭老手書的“意志終則嬌,富貴道義重,易輕王公”幾個大字。
原故居博物館位于舊居墻后,占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館內亭臺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池水,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博物館則是剛新建而成的。新館仿漢朝風格,修得有些氣派,這是政府特意投資1億多元打造的以郭沫若故居為核心的郭沫若故居文化城建設的重要部分。園中的草地上,一個牧童騎著一條大水牛,吹著牧笛正慢悠悠地朝我們走來,好一幅牧童放牧圖!館邊的一座五層塔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站立著,如一個忠實的衛兵。如果能登上塔頂,定能俯瞰博物館的整個全景。可惜塔門緊閉,我們只有望塔興嘆了。
三
“綏山毓秀,沫水鐘靈”。回看郭老家譜得知,郭老祖籍福建寧化,為閩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為郭子儀之后裔。郭老曾在《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閩遷蜀,世居樂山縣銅河沙灣鎮”,“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眼前的一切,讓我有些感嘆,驀然想起郭老1921年發表的第一本的新詩集《女神》。記得讀初中時我就對《女神》中的詩句贊不絕口。特別是那首《鳳凰涅磐》,更讓我熱血沸騰,那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至今使我難以忘懷。《女神》開創了中國新詩之風,成為中國新詩奠基之作,郭老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郭老一生頗為曲折,早年留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和魯迅先生早期經歷頗為相似,回國后先后結識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1926年參加北伐,蔣介石背叛革命,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重回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即返回中國參加抗戰。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從1938年始至1948年間,創作出版了大量的甲骨、翻譯、歷史等作品,其中,以《甲申三百年祭》,歷史劇《屈原》、《虎符》等為代表。建國后,郭老又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等職。其主要成就在古代社會、甲骨文研究 新詩奠基上,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則是《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等。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靜夜》被選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雷電頌》被選入八年級課本。郭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后人稱他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郭老除在文學、歷史、考古之外,在書法、社會活動等方面也有顯著成就。他的書法,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 8字要訣,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老熱愛和平,曾多次參加國際和平大會。盡管,他在文革中的做法有些不盡人意,但他真心熱愛黨、擁護黨,堅決跟黨走,堅持馬列主義的真理和信仰卻不可否定,兩次入黨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幫”之后,郭老所作的一首《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大快人心事,粉粹‘四人幫’”,在當時的中國可謂膾炙人口,至今難以忘記。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書面報告《科學的春天》,迎接科學的春天,更是引起與會人員的強烈反響,1978年6月12日,郭老在北京逝世,據其遺囑,他的骨灰灑在了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在我的書櫥里,至今還保存著郭老的新詩集《女神》,翻譯的德國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英國雪萊詩人的《雪萊詩選》,權當是對郭老一種深深的懷念罷。
四
步出博物館大門,已近傍晚,雖然太陽還斜斜地掛在天上,但街道上行人稀少,沒有了喧鬧。故居身后的綏山,已經披上一層薄薄的靄紗,鎮子如同一個嬉戲的孩子安靜下來。炊煙漸漸升起,忙碌一天的人們開始歸家,郭老故居幾乎沒有游人了。我不由想起鄧小平、朱德、陳毅、魯迅、茅盾、王朝聞、李劼人等名人故居,開始尋找他們的共同之處,思考著保留這些名人故居的意義何在,留給我們這些后人的目的又在那里?是教育,還是永久的紀念?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什么,受到怎樣的教育?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教科書,我們應當怎樣去傳承,去發揚光大。這些寫入史冊的歷史名人,我們又該如何去評判,對待?
江油李白青蓮故里的“月園徽音不遠,謫仙何時歸來” 楹聯,是對唐代大詩人李白歸來的一種美好期盼。那么,郭老1963年春游李白紀念館所題寫的對聯“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則是對李白一生的最好總結。對于郭老,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我想,歷史早有結論。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