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坊鄉的小年味
來源:作者:周行時間:2013-02-03熱度:0次
陳坊鄉的小年味
周 行
去年臘月廿四這天下午,天氣濕冷,寒雨里挾著雪子。這天,是鉛山縣陳坊鄉由來已久有著過小年的傳統習俗的地方。我有幸隨著鵝湖文學寫作班的部分學友驅車來到萬年村花橋余家,在班長增華的帶領下,來到鄉里的余先生家拜年做客。踏著厚厚的碎紙屑,聞著到處彌漫著濃濃的煙霧和火藥香,主人和家人忙著沏茶,端著準備好的過年糕點熱情招待。鄉間來客大凡都是沾親帶故的,我們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客人一般都是東家周邊鄉鎮的親戚朋友居多。還有鄉政府七所八站家住外地的工作人員,有的人過來與縣文聯姚主席打著招呼,相互道賀新年。感覺到年節濃厚的氣氛,仿佛即將逝去的一年漸行漸遠,年味越來越濃,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陳坊的小年,人們過得比除夕更隆重,盡管大家都是平日里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鄉親,可在這一天,大家見面都很客氣,說著一些新春祝福的話語,聊著去年的收成,相互詢問來年的打算以及孩子在外讀書或打工情景。
雖然時過境遷,但至今陳坊人仍保留了許多過去流傳下來過小年禮俗。下午3時,首先是祭拜儀式,點燃廳堂擱幾上兩邊的紅燭,先給祖宗和已故先人斟上酒、盛上飯,擺好筷子之后,由長一輩的人依次上香,再去到大門外用酒水灑地敬天地、祭鬼神,焚燒紙錢。要待紙錢燃盡,全家大小上兩柱香,邀請祖宗先人們回家過年,祈愿新的一年保佑全家老少身體康健、人丁興旺、財源廣進,最后再去廚房拜祭灶司公、灶司媽,儀式結束,小年這才徐徐拉開了帷幕。
主人余先生家的客廳早已擺放好了6張圓桌,來客陸續圍桌就坐,我們被安排在靠近大門的一張桌子邊,在上菜的同時每桌分發兩包中華香煙、一瓶白酒,不會喝白酒的人可隨意喝自釀的糯米水酒。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拍攝下了學友們在陳坊過小年時的熱鬧情景。余先生的女婿小姚是來自湖坊鎮姚家的一位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他今天主廚,為了將小年飯準備成珍饈美味的盛宴,年前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家庭主婦們,簡直要跑斷了腿、累酸了腰。但是,再忙再累家家都是喜氣盈盈,笑聲連連,因為這忙里蘊含著無限的溫暖,這情景交融著無限的幸福和祈盼。
小姚炒完了最后一道菜后,來給我們的敬酒,因為大家相互熟悉,他十分風趣地對民協主席松文先生笑道:“你家今后有什么喜事可要請我做主廚喲?”松文站起來顯得很認真豎起大拇指說:“你炒的菜色香味俱全,我不是說奉承話,可問在坐的各位意見?我家如辦喜事定要請你幫忙。”當得到全桌人的一致認同時,小伙子喜形于色,說:“不瞞各位,就為今天過小年,我已經準備了三天了?!闭f著話,門外面突然進來了二三個人,大家一看,出人意料竟是鄉黨委書記和鄉長也深入村民家看望、體察民情來了,余先生十分高興熱情招待。鄉領導先給我們這些城里來的客人敬酒,不到一支煙的功夫,謝絕了主人的執意挽留,他們告辭說,還有好些地方的人家要去走訪。余先生告訴大家,我們村有200多戶約1000余人,人口雖不多,但分散住在各處,有的很偏遠,非怪鄉領導來去匆忙。
據了解:陳坊的過小年習俗,沿襲100多年前的清朝末期,是為歷史遺傳下來的民間風俗。傳說這里過小年是為了能夠躲避債務,因每年的年關就是除夕這天,是一年最后結算債務的日子。當時一般的村民都很貧困,或因天災人禍或流年不利,平日里所欠大戶人家的債務,一時無力償還,無奈之下,只得提早悄悄地在家里過個小年,在除夕的前幾天就攜家帶口關門閉戶外出躲避債務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小年外出躲債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地方習俗被延續下來。我好奇問道:“余先生,您家過小年已有多少年歷史了?”50出頭的余先生笑呵呵地說:“自從成了家就開始自己操辦小年,至今已經20多年了。只要經濟狀況可能的情況下,請來過小年的客人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家多的有六七桌,少的也有二三桌客人,這意味著求得團圓興旺和美滿?!?BR> 時間尚早,我們驅車去了1.5公里外的陳坊街看看,下車一路走來,展現在路邊鱗次櫛比的帶有歐式風格的別墅映入眼簾,我被每一棟精致樓層的幕墻玻璃和家家庭院內的花卉盆景和相映成輝的景色所驚訝,惚若如入夢境,心里感慨,心想,這里就是那偏遠的陳坊山區?腦海里頓時閃過讓人看過津津樂道的一篇《石破天驚的“陳坊現象”》,這是曾強先生撰寫的報告文學。難道這仙境般的景色不是一種最好的詮釋嗎?如今的陳坊已從過去的貧窮、落后,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家家戶戶的小年年味也更加歷久彌香,令人難忘。
時至今日,人們常常議論的一個話題,就是“淡化過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多彩。過年時,豐衣足食的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已不那么迫切了,而今面對快節奏、高速發展的現代經濟社會,人們更需要的是生活上的愉悅與精神上的慰藉。與春節相比,“小年”似乎是被忽視了的節日。我這在縣城生活了幾十年的人,竟然沒有經歷過小年,這次終于深感到在陳坊鄉過小年的滋味。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