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旅——南非之行2落日熔金開普敦、碧波蕩漾大西洋
來源:作者:萬京民時間:2013-02-18熱度:0次
彩虹之旅——南非之行 2 落日熔金開普敦、碧波蕩漾大西洋
扶搖九天望星辰,伸展羽翼觀大地。
我們乘坐的波音747型飛機是在早晨8點多鐘自阿聯酋的迪拜國際機場起飛的,巨大的銀燕載著300多名乘客以輕盈、俊美的姿態翱翔于距地面一萬多米的高空中。先是經過阿拉伯半島和紅海上空,而后開始了縱貫非洲大陸的旅行。我們依次穿過高熱少雨的撒哈拉大沙漠;植被稀疏的非洲的熱帶草原;壯美無比的東非大裂谷;美麗蓊郁的熱帶雨林區;養育萬千動物的肯尼亞草原與湖泊,和坦桑尼亞那巍峨壯美的乞力馬扎羅火山等一系列的國家和地區的上空,那真是穿云破霧、扶搖萬里呀!因為沒有多少時差的因素,故而以每小時850公里的航速飛行了近9個小時,完成了近8000公里的航程,于南非時間下午4點左右到達這個非洲最南端國家的最南端的大都市。
南非的開普敦、英語名稱叫:Cape Town,是南非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是開普敦都會城區的組成部分、西開普省省會、南非的立法首都,南非的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亦坐落于該市。開普敦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及碼頭聞名,知名的地標有被譽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點好望角。因其美麗的自然及地理環境,開普敦被稱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亦成為南非其最有名的旅游勝地。
在飛機逼近與飛臨開普敦市的上空時,我首先看到的是在那不遠處略有蒼茫的地平線上,凸起的一片山丘中高傲地矗立著的巍峨、俊美的桌山。它寬闊而平坦的頂部被云霧索取了大半,西天的陽光正沐浴在它那平整得近乎完美的、卻又被遮掩、有些羞澀的坡頂間,而它的西側與頂部的絕大部分已經被微橙色的陽光潑灑出迷人的金色。
來南非之前,我曾做了些功課,首先認識的就是山體別具一格的桌山,因為它的頂部是超奇的平,而且四周也是很規矩的梯形等變形。
飛機快速的下降,穿過薄薄的云層,掠過田疇和城市大片的樓宇、街巷、花園,直抵不遠處的機場。片片祥云剛才還在腳下,而瞬間就飄在了頭頂。天空清朗,云淡風輕,南半球溫暖的春光使得大地春意盎然,萬物生機勃勃。
開普敦機場寬大繁忙,是南非第二大的國際機場,也是世界旅客到南非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們走下飛機,穿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一處處大型的英文指示牌,與我們的臺灣籍導游回合,之后又在他的引導下登上了大巴車,向著市區奔去。
每個城市的機場都距市區有段距離,少則也有二十公里,不過這也正是坐車觀景的大好時機,可以隔窗眺望兩側的景色。
開普敦市郊綠地廣闊、丘陵、坡地起伏舒緩,亭亭玉立的非洲巨木點綴其間,大地幾乎全被綠色覆蓋,春天給此地帶來了勃勃生機。自身感覺仿佛又回到里澳大利亞那廣闊無垠的原野,清新、舒適與優雅的環境,頃刻之間顛覆了我對絕大多數非洲地貌的印象,而完全沒有影視劇中所描寫的沙漠、干旱與貧瘠、荒蕪。
據悉最初第一批到達此地的歐洲人是1486 年由迪亞士帶領下到達的。其后,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在1497年開發由歐洲直達亞洲的航線中途到達此地。而后開普敦由環繞的碼頭發展,因為由荷蘭開往東非、印度和亞洲的商船都會路經此地作補給,久而久之便成為歐洲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個長期聚居點。其后歐洲人亦建立了他們的第一所軍事基地好望堡,在約翰內斯堡的建立及在德蘭士瓦發現大量的黃金和鉆石之前,開普敦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城市。
根據2007年南非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開普敦共有350萬人口。陸地面積為2499平方公里,相對其他南非城市來說面積較大,人口密度較小。
汽車接近市區的時候,左側離公路不遠處有幾大片鐵皮房群,較為整齊地排列著,一看便知是窮人住的。房子五顏六色的外表在綠色的曠野中十分醒目,區域的外側與公路被鐵絲網隔開,不過看上去里面還算整潔。導游介紹說,這就是黑人貧民區,里面常進行走私與毒品交易,還有很多吸毒者。他們還經常在晚上出來打劫,當地的白人和一般的黑人或中產都遠離此地,開車也只是快速通過而不愿意在此地逗留。
進入市區時開始堵車,兩邊的植被也越發高大粗壯,樹冠的頂部相互遮蔽,形成了寬闊的林蔭道使人爽快。高大筆直的現代化建筑與殖民地時期歐陸風格的教堂、會議廳等交錯林立,此起彼伏、美輪美奐,而聞名遐邇的桌山就矗立于城市的背后,并隨著腳下汽車的逼近而越發顯得高大、巍峨,它的前面就是浩瀚無垠的大西洋。城市的街景往往是層出不窮的,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特色,人們來到某座未見過城市,大都會被此地與眾不同的景觀所吸引而細細的包攬。初見開普敦的印象就是城市被大海與高山所挾持,即所謂:面海而背山,前開而后合,這在中國的風水學上是很吉利的布局,與皇城、皇陵的選擇同出一格。
舉世聞名的開普敦現在正是春意盎然之時,街心花園與一排排綠色植被遙相呼應,綴落于大街或小巷的邊邊角角,高大的樓房與高聳的樹木正被西下的陽光所映照,很耀眼。很多玻璃幕布的樓宇已經披上了亮亮的金銀色,而無數的光線穿透樹枝與細碎的枝葉射向大地、街巷,亦或是行走中的汽車或步行中的人……開普敦正從春光中醒來,與生活在它懷中的人們一起,目送著一個晴朗之天的即將消退。
我們游程的第一站是在一處海灣的觀景臺上,那是長達幾百米的海岸石階與花園的結合體。臨水出高出海面3——4米,上面豎著一根根護欄與粗粗的鐵環。西陲的太陽懸在西天,略顯橙紅地掛在大西洋上,陽光也正好對著我們的臉,溫柔的霞光映在臉上暖暖的,很舒適!腳下幾米以下是波濤翻滾的大西洋在涌動,由近極遠直至目及所處。海面上驚濤拍岸、水光閃動,滄海橫流、波連天際,甚是讓人心曠神怡。大西洋的風掀起的波浪一排排地撞擊著堤岸,白色的浪花又伴隨著金黃色的水光晶瑩透亮、清爽迷人。我們的面容都被溫柔的霞光映襯著,并被涂上了微紅色。游人們拿出早已備好的相機對著海面、對著落日和赤橙黃綠的天空按動著快門,也將自己與這落日熔金的場面和風情萬種的流云,永遠地留在了美好的記憶里……
開普敦市背山面海迤邐展開,西瀕大西洋,南郊插入印度洋,居兩洋之交匯處,又是非洲最南端的大城市。市內多殖民時代的古老建筑,位于大廣場附近,建于1666年的開普敦城堡是市內最古老的建筑。當年其建筑材料多來自荷蘭,后用作總督官邸和政府辦公處。
我們所居住的酒店就在距大西洋二百余米的岸邊,整日里可以聽濤聞浪。次日早餐時隔窗而望的就是碧空下的白沙與一層層的白浪相親吻的優雅畫面,美麗而恬淡。飯后我們步出餐廳的落地玻璃門,頓覺一陣很大的海風撲面而來,微涼而略帶腥味的空氣中包含著濕潤與苦澀,愜意的感覺立刻傳遍了全身。大家甩掉鞋子,撩開褲子與長裙,踏入涼涼的海水中而任憑風吹浪的打與觸摸。據說,這些來自南極之水一年四季都是涼的,即使是在夏季,所以在開普敦海浴是種奢望。
對面一公里多就是舉世聞名的特布爾山,又名桌山,它,海拔1082米,因山頂平整如桌而得名,山峰綿延平展,氣象巍然。據介紹它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定為新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有最平整山頂之稱。我曾在許多世界風光的畫面中見到過它的壯景,它那近似于正梯形的山勢,與眼前波瀾壯闊的大西洋、海邊的銀灘結合的是那樣的完美與和諧,觀之令人感嘆而不忘。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它浩瀚無窮、渺渺9000余萬平方公里,是地球陸地面積的2/3,并溝通北冰洋與南極洲,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是人類最早的航道開發區域之一,也是數百年前工業革命以來最為繁忙的海域,直至今日仍就如此。
于晴空下眺望碧波蕩漾的大洋是一種享受,盡管此時有大約5級左右的風,然而風也是最能代表自然界個性的能量之一。風能攪動水與萬物,能使平靜的海洋掀起驚濤巨浪,還能以摧枯拉朽之力掃蕩原野、山間、戈壁和沙漠,它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唐韓愈有句曰:“草木之無聲,風攏之嗚。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此時此刻的海風正溫柔地又略帶陽剛之氣,掀拂起我們的衣服與頭發,面迎著它我身上的西服被包裹的緊緊的,而身后的衣襟與胸前的領帶則被它撩動得飄飄然。最優雅的是年輕女士們頭上的長發在風浪的吹拂與伴奏下,幾乎直挺挺地與地面平行,風越大、發越直。美麗而多彩的衣裙越則越發瀟灑而飄動,正所謂:憑海臨風、楚楚動人,大有海濱仙子之美。
我曾在很多的媒體上見過大西洋,也曾幾次飛躍過它的上空,不過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地近距離地與它融為一體。海和洋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十分壯美的博大景觀,天下之大美莫過于綺云、高山與大海!
大西洋有它固定的洋流、有它驚險的波濤,也有它寧靜之美和絢爛之景。
美景在世間,它存在于自然中,并源于自然。捕捉美景靠人們的眼力,而只有親近它才能體味它的美,享受它的美,也才能理解它之美……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