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與扎花燈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3-02-18熱度:0次
春節剛過,便迎來了又一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元宵節。
今年元宵夜,月與燈依舊,讀物人思情,淚濕棉衣袖。年年元宵,那人,那燈籠,都只能化做對奶奶的追憶,每年一到元宵節,就會想起那紅紅的燈籠和奶奶的笑容,就會想起兒時鬧元宵那熱鬧的情景。元宵節是老家的大節氣,除了有舞獅子、扭秧歌、踩高蹺、唱大戲之外,最好看的就是家家戶戶賽燈的場面了。賽燈是元宵節的大事,但可不像現在買倆大燈籠扯上個燈泡那樣簡單,那時要扎燈籠。先把秫秸桿劈成一指寬的秫秸坯兒,再用砂布打磨光滑。就這還不行,還要在開水里把秫秸坯兒煮軟,這樣才能韌性好、且不生蟲,今年用了來年還能用。扎燈籠是件極細致極講究的活兒,幾乎家家戶戶從過罷大年初五就開始張羅扎燈籠事宜,因為從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只有短短的10天時間,這期間還要走親訪友,所以時間是很緊湊的。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山村鋪滿青石的小巷是滿街攢動的人頭、滿街涌動的人流,于是,我們小小的鄉村小鎮就浸在了流光溢彩的歡聲笑語里。在這種情形里,燈籠的艷麗與技巧就好比人的莊稼人的臉面,燈籠漂亮,主人自是風光無限,否則就只能是灰頭土臉。因此,奶奶每年一過了大年初五就開始忙活起來了。這時候,奶奶那雙小腳能踩出一溜兒的風聲來,嗓門兒也格外亮起來,進進出出時那滿臉的褶子都像山菊花一樣燦爛了。奶奶先是給孫子孫女兒扎小燈籠,小燈籠都用上好的秫秸坯兒和紅紙做成,有鯉魚跳龍門、有威武的公雞、有調皮的猴子、有賊不溜秋的小老鼠、詼諧的豬八戒背媳婦還有彎彎的小船兒……總是讓我們兄弟姊妹十幾個又爭又搶,鬧得面紅耳赤。一到元宵節晚上呢,我們就挑燈滿街里亂竄,引來一串串贊嘆聲。于是,那種快樂和得意就寫在了我們紅紅的臉蛋兒上了。
奶奶最擅長扎的是跑馬燈。每年我家大門口除了兩個大紅燈籠外,最招惹人的就是跑馬燈了。那燈直徑尺五有余,高則幾近三尺,中間燃了碩大的蠟燭,就會翩翩地轉出些神話故事來。比如穆桂英掛帥、花木蘭從軍、孫悟空大鬧天宮,或是關公扛大刀、嫦娥奔月、老鼠嫁女、八仙過海、觀音送子……那形那神,那魂那韻,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每都引來無數驚羨的目光。
扎跑馬燈的關鍵是剪紙人兒。奶奶手巧,買些花紅柳綠的紙來,坐下半日就有了各色人物。我時常疑惑那些紙人兒原本就是趴在奶奶剪刀上的,要不怎么剪刀尖兒一動,他們就急不可耐地跳將下來呢?奶奶剪紙人兒只求神似不求精雕,因而就有了樸拙的美。比如嫦娥奔月,并不見那眉那眼,卻有著騰云駕霧的輕盈與縹緲,那衣袂、那長袖、那圓月,總給人朦朧的詩意的美感。
奶奶扎的最后一個燈籠是龍燈。那龍燈一丈多長,有著高昂的頭、剛勁的爪和滿身閃爍的鱗光。那晚,奶奶親手在龍肚子里插了幾十支蠟燭,然后帶領我們走上街頭,指揮我們翩翩舞動起來,引來了好多觀賞者和滿街的叫好聲。元宵節過后,奶奶仔細地把它收在了儲藏室里,準備來年再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遺憾的在奶奶仙逝的十多年里,奶奶再也沒有看到這龍燈舞起來。
許多年過去了,我不曾忘記奶奶的燈籠。在我心里,無論什么樣的燈籠也比不上奶奶的燈籠。因為那情,那景、那愛和不僅給我的童年留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更是在哪個物質困乏的年代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驕傲和自豪。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