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逮螞蚱時光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3-02-27熱度:0次
懷念逮螞蚱時光
(朱玉富)
我是一個農(nóng)村的孩子,生在農(nóng)家長在農(nóng)家,自小就臨近大自然,田野里每一棵草都那么熟悉,每一朵花都能嗅到花香,哪怕是一只蝴蝶,是要是碰到總要追逐的撲到才能罷休。夏日里在河溝里逮蜻蜓,秋天里在山野的草叢里撲螞蚱,逮蟈蟈,在山澗的小河溝里用笊籬撈魚抓蝦,或用沙子趕跑一群小青蛙蹦來蹦去,在樹下看螞蟻搬青蟲或到樹上掏鳥蛋。
隨著童年遠去,兒時的愛好大都蕩然,但撲螞蚱的往事卻隨著歲月消磨,非但未淡漠反而成為假日休息的一種興致。
螞蚱的學(xué)名叫蝗蟲,在魯中一帶統(tǒng)稱螞蚱。能成群遠飛的叫飛蝗,個大、多綠色,間有枯黃色;不能遠飛的叫跳八仗子,多土褐色或土黃色。還有種叫少馬甲,也屬螞蚱的一類,頭尖、后肢特長,體多綠色,還有一種叫咯拖鞍子,身體枯黃色。各種各樣的螞蚱都蝗蟲家族,解放前屬于三大自然災(zāi)害之一。而今,由于受農(nóng)藥、滅草劑的影響,螞蚱越來越少了,蝗災(zāi)輕易不見了。
記得前些年時,坡里和莊稼地里的螞蚱特別多,撲螞蚱都上了癮,每逢周日,便領(lǐng)著兒子手持用蒼蠅拍改成的細竹拍子,一路奔馳村西的臥虎山,不用20分鐘,便到了一展身手的地段。山路兩旁深溝的荒草上、荊棘棵、槐叢中,松針上只要你肯細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刀螂、大花鞋、跳八仗、少馬甲、釉螞蚱的身影。一個中午下來也會有客觀的收獲。
溝底潮濕的草叢和大田蔬菜上潛伏著個小個很多蚱蜢,俗名叫“嘎達剪子”‘過冬仙’,最好拿。以前聽人說,它是不能食用的,但近幾年食用實踐證明,這種螞蚱可是宴請親朋好友的美味佳肴呢。
‘拉屎扒地瓜,捎帶撲螞蚱’。大路兩邊的草坪中多大個蚱蜢,是飛不遠的 “屎螞蚱”可能因其頭部生有兩根長須的緣故吧。雌性體重是雄性的幾十倍。前些年每見其交尾,還誤以為是”母背兒“呢。雄性飛起來極快,有響聲,如飛箭鳴鏑,一來不好捉,二來難發(fā)現(xiàn),而多數(shù)人因其體小,不屑撲它。但它卻是酒肴的上品。
小花鞋,即土褐色土黃色長有長翅的那種。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不等靠近,它就飛起來,一展翅約有十幾米遠,還沒等你跑到它跟前,它又一翅子竄上高空了,捉起來特別費神。但在早上和傍晚,有露水或天冷時,它便狂不起來。最可笑的是,早晨遇上它,歪著頭、睜著一只眼,翅子斜著,有氣無力地向前一竄,剎那便扎下來,那副滑稽樣子很是可笑。
‘旱收螞蚱澇收棗’。隨著雨水的多少,螞蚱的生活區(qū)域一年一個樣。譬如每年的夏季由于雨水多的原因,螞蚱在土里的籽蟲都腌死了,螞蚱就罕見了。每到農(nóng)民秋收季節(jié),山坡上、玉米地里、豆地里、地瓜地里都有它們的身影,特別是收割玉米或谷子的時節(jié),螞蚱都被農(nóng)人從莊稼地里呼隆了出來,要是碰巧有莊稼收割,那才叫‘來勁’。
“秋后的螞蚱,沒有幾天的蹦跶”。螞蚱都有喜陽的習(xí)慣,所以,上午、中午和下午撲捉的方位就迥然不同。比如近午時分,陽光充足,各類螞蚱會從大田里溝渠底飛到既朝陽又與溝崖相交的坡埂上,還有的群聚到草坪與深溝的結(jié)合部位,一拍子下去,保證不會落空。到了秋暮冬初,綠叢少了,螞蚱便多在麥地里棲息,這時的螞蚱不易撲但最干凈,如果不是貴客,是不會炸來上桌的。
撲到的螞蚱,必然還有一個煎炒的過程。首先把撲來的螞蚱放于塑料袋中,扎緊口,讓它在袋子里憋一夜,待它們的屎尿統(tǒng)統(tǒng)憋出來,肚子里就干凈了。再放在一個盆里用滾開水一燙,摘取翅膀用涼水淘洗干凈,撒上食鹽,等鹽進入螞蚱的體內(nèi)后,放進鐵鍋里煮。時間不要太久,蒸熟即可。出鍋后的螞蚱紅紅亮亮的煞是好看。放于有風(fēng)有陽光的地方晾曬,頂多曬到七八成干,千萬不要曬干了,必須留有一定的水分。最后再裝進塑料袋,儲存冰箱。什么時候用,拿出來煎炒就行了,這樣煎炒的螞蚱油酥脆口,成為招待客人的最佳酒肴。
作者: 朱玉富 聯(lián)系電話:15264381169
電子郵箱:zbwbzyf@163.com QQ:1052171498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