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會員原創/散文

鐵扇關大壩:上猶江的凝固記憶

來源:作者:黃晶瑩時間:2013-03-01熱度:0

讓我們穿過漫漫的時光隧道,把目光投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活力張揚的時代,是一個百廢俱興、掀起如火如荼建設高潮的時代,也是一個信心超級爆滿、熱情高度膨脹的的年代?!凹t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就是那個年代詩意般的描繪。在蘇聯老大哥的大力支持下,共和國制定了“一五計劃”,為全國人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藍圖。在這個宏偉計劃中有156項重點工程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江西省上猶江水電站。
  上猶江,為贛江上游的一條二級支流,其主流麟潭水源出湖南省汝城縣東崗嶺,東下行程中有多條支流陸續納入,如上堡水、思順水、營前水、崇義水、油石水、龍華水等,至南康縣湖頭匯入贛江的一級支流章江,主流全長178公里,流域面積465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達30多億立方米,河道總落差217米,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上猶江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理和開發,奔流不息的江水白白消耗了難以算計的水力資源。水利不興,反受其害,江岸聳立的鐵扇關就是那段苦難歷史的見證。
  蕭瑟秋風隨波逝,換了人間。新中國成立后,上猶江得到了新生。為了供應開發贛南的稀有礦產資源所需用電,共和國決定在鐵扇關興建上猶江水電站,總庫容量為8.22億立方米,發電總機容量為6萬千瓦。在五十年代的時代背景下,其地位非同一般,是中國第一座壩內廠房式水電站,占有江西省兩個“第一”:全省第一座大型水庫,第一座中型電站。電站從1955年3月拉開建設的序幕,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共完成土方68.5萬立方米,石方25.8萬立方米,混凝土21.1萬立方米的巨大工程量,一座長153米、高67.5米的混凝土重力壩,似銅墻鐵壁屹立在險峻的鐵扇關,滔滔江水在這里服服帖帖聽從使喚。在混凝土重力壩“腹中”,包含4座水輪發電機組,構成了壩內式電站。電站于1957年11月并網發電,歷經五十多年的歲月滄桑,現在仍然在為共和國的建設提供著強大的電力。
  在電站建設時期,云集了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最高峰時達到上萬人,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更多的是一般的工人。人們懷著改天換地、征服自然的堅強決心,以極大的熱情和干勁奮戰在工地上。兩年半時間就將上猶江水電站建成發電,就拿現在的施工條件來衡量也是快速的。當年,我們村就有不少的青壯年參與了電站建設,小時候常聽老一輩的人神采飛揚地談到興建電站的過程和趣事。就在鐵扇關附近這狹小的空間里,密密麻麻地蓋著鱗次櫛比的簡易工棚,隨著山勢,工棚一層比一層高。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吧讲辉诟撸邢蓜t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正是這些簡易的工棚藏龍臥虎,棲息和培養著我國水電戰線一流的專家學者,那時,我國一些大中型水電站的工程設計人員、施工技術人員都蝸居于此,工作于此。上猶江水電站也享有“水電之母”的美稱。
江西著名詩人文莽彥先生(1925-1983)曾到工地采風,面對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詩人詩興勃發,情真意切,寫下了激情四射、豪邁奔放的《上猶江放歌》詩篇(刊載于《人民文學》1958年第5期)。為重溫這段歷史,體會宏大的建設場景,并保持資料的完整性,特將此首詩全文載錄如下,以饗讀者:

         我們慈愛的江河長年貧窮,
         我們古老的江河長年多病,
         在一千六百多條慘經風險的江河中,
         上猶江,你也是貧窮與痛苦的弟兄。

         黨命令我們重兵前進,
         幫助每一條苦難的江河翻身,
         上猶江,請看山頭已來了偵察兵,
         炮聲轟響,陡崖霧瘴正紛紛逃遁。

         今天,正是繼續著昨天的武裝斗爭,
         我們還來不及換下軍裝就星夜來臨,
         設計,施工,擠在同一個時間里挺進,
         施工,設計,幾百個工種在并頭進軍。

         我們的黨給你們安排了壯麗的前程,
         工程師正給你趕制新的出生證,
         潛水工在尋找水晶宮的起點,
         放炮手四方響炮,為你開啟窗門。

         出碴工在河底搬出一個個山頭,
         風鉆工又把兩邊的懸崖削平,
         上猶江啊,你快快起來吧,
         木工已給你做好全副整形的模型。

         電焊工在給你縫制鋼鐵外套,
         澆搗工在給你興造臥室餐廳,
         安裝工在給你安排巨大車床,
         蘇聯專家等在身邊為你催生。

         于是我看到門式起重機巨臂揮動,
         一座巍然大壩徐徐出水上升,
         上猶江在歡呼聲中仿佛一躍而起,
         明珠萬里,衰老的江河突然返老還童。

         上猶江,你和六億人民一同翻了身,
         上猶江,你獲得了萬古長青的生命,
         上猶江,快向祖國領取工作證吧,
         驕傲地宣布你的黃金時代,前途似錦!
                                         1957年12月于陡水工地

                 二  中蘇頂尖水電專家的杰作

  下面,筆者試圖從工程地質的角度論述上猶江水電站的建設過程,并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早在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全國水利委員會曾派人勘測上猶江,編寫過《上猶江查勘報告》;1947年,民國江西省政府贛江水利委員會派出第三勘測隊,對上猶流域進行了為期30天的勘測工作,編寫了《上猶江勘測報告》,然而均化為泡影。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中央燃料工業部中南水力發電局組隊踏勘桃江和章江上游水力資源。1953年10月,該局再次組隊全面勘測贛南的水力資源,陸續派出301地質鉆探隊、201測量隊、地質調查隊奔赴上猶江流域工作,最后選定在上猶江流域興建第一座水電站。為什么選址在鐵扇關興建大壩?其實當時有三個備選比較壩址,分別是鐵扇關、鐵扇關下游的清湖圩、鐵扇關上游的上埠村。根據三個壩址的備選方案對比,認為鐵扇關壩址河谷狹窄,石質相對較堅硬,植被良好,地表沖刷不嚴重,含沙量低,壩區航運量甚少,水頭較高而引流量較小,工程量少,施工周期短,為最佳方案。故先由武漢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提出,后由蘇聯地質專家卡富里列茨親臨現場拍板敲定,決定鐵扇關為第一壩址區。
  翻開江西省地質圖,鐵扇關壩址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陡水(上猶)-聶都(大余)復向斜,其出露地層為泥盆系中統鐵扇關組,為石英砂巖與板巖層互層、石英礫巖、礫狀石英砂巖夾薄層板巖等。巖層產狀為傾向290°-310°,傾角25°-30°。由此可知:巖層傾向上游,是一種穩定的地質因素。區內斷裂構造不太發育,但江西省F5號斷裂帶從壩址的東北方向約10公里處的窯下、梅林嶂一帶通過??傮w上說,鐵扇關的工程地質條件一般,有利因素是巖體基本裸露,巖質較堅硬;巖層產狀傾向上游;而不利因素,則根據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壩址可歸納為以下幾點工程地質問題,這些問題甚至一直困惑到現在。
  1、壩基下的泥化板巖夾層問題。在礫狀石英砂巖層(為壩基的直接持力層)之中夾有透鏡體狀泥化板巖夾層20余層,一般厚度為5-10厘米,其中一層厚達15-65厘米。由于較弱夾層的分布規律不強,在地質勘察過程中,未準確劃分出來,所提出的抗剪強度指標又太大,與事實不符;同時認為厚度不大,且離壩底面有一定的距離,故對此層的危害性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時的地質人員認為在基巖以下2米的泥化板巖可不進行處理。結果當混凝土大壩澆搗至10米高時,設計單位對泥化板巖作出了準確的抗剪強度指標,其摩擦系數只有0.24,與原勘察提供的0.40相差甚遠,性質嚴重。
   上報到蘇聯專家組以后,蘇聯水電設計總院總工程師華里西科馬上趕到現場察看,專家們一直認為,泥化板巖層力學強度低,抗剪強度低,在石英砂巖與泥化板巖之間存在一危險的滑動面,當水庫蓄水后,泥化物質將達到飽和狀態時,水壩體將可能失去穩定性而引起滑動破壞,必須當機立斷,進行加固處理。蘇聯專家提出了處理意見:在丙壩塊右端平行河流方向開挖平洞(長78.04米,寬1.5米,高2米),在丙、丁排水廓道內開挖明槽(寬0.8米)將泥化板巖夾層挖去并回填混凝土,目的是截斷水庫水及右岸地下水滲入丙、丁壩塊基礎的通道,以保護泥化板巖夾層不被破壞,同時提高了基礎的抗滑強度。這也算是電站建設時期不大不小的一次責任事故。在水庫建成以后的歲月里,曾多次對壩基下的泥化板巖夾層進行過加固處理,對基礎下泥化板巖的揚壓力觀測一直持續到現在。
  2、石英砂巖層的裂隙發育問題。這層巖石中發育網格狀裂隙,局部有裂隙承壓水。這一問題不但直接危害壩基基礎,而且將可能造成潛蝕現象。建設期間曾對壩基底部進行過灌漿處理,但不徹底。水庫建成后,發現有潛蝕的苗頭,馬上組織技術力量會診,并于1961年4月至1963年12月對壩基進行了系統的高壓帷幕補強灌漿,其目的是補強原防滲帷幕的密實性,封堵節理裂隙構造密集帶,以降低壩基揚壓力,并消除壩基滲漏。 
  3、水庫左岸的邊坡穩定性問題。在大壩左壩肩至上游300米范圍內,分布一滑坡體,滑坡體由殘坡積土和風化巖石組成,見新的滑動區,松散堆積層滑動以后,基巖裸露,巖面平整,形成一鏡面,俗稱“曬谷坪”。傾斜角度為25°-30°,與巖層產狀大致相同,同時與坡向一致,為順向滑坡。面積達77000平方米,平均厚度8米,總方量約100萬立方米。在1964年10月至1965年12月期間,曾對此邊坡進行過有限的治理,共挖除土石方9.7萬方,砌筑了防護墻和排水溝。之后,一直對其進行長期變形觀測,雖然位移量不大,但尚余的90萬方松散堆積層是影響上猶江水庫穩定的一大隱患。本人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層間滑動滑坡體,有條件時一定要徹底根治,才能永保平安。
  筆者曾在孔夫子舊書網中購買了多本上猶江水電站建設時期的施工技術資料,并進行過認真閱讀,里面內容之翔實,技術之深刻,方法之嚴謹,實驗之精細,分析之透徹,總結之全面,無與倫比,面對這樣的施工技術資料,無不對老前輩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而肅然起敬!例如,在現場曾進行過多次的實際巖體剪切試驗,這項試驗不但費用高,而且頗費精力,技術要求高,但上猶江電站的巖體剪切試驗做得很到位,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聯想到現代,對于工程地質技術問題,有幾個能做到如此認真,如此盡善盡美呢?現代人值得反省與深思。百年大壩,質量第一。我想,上猶江水電站之所以能安全運營到如今,基本做到完美無缺,與前輩們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是分不開的。
  讓我們永遠記住如下名字,并送上深深的敬意和祝福!——他們是上猶江水電站建設的技術棟梁,支撐著鐵扇關大壩的徐徐升起。他們的勞苦功高像巍巍群山,滔滔江水一樣,將永遠銘刻在上猶的史冊中。
  前蘇聯水電專家:華里西科、戛瓦里列茨、康德拉辛;
  前蘇聯地質專家:卡富里列茨;
  中國水電專家:李津身、趙人龍、賀毅、潘圭綏、馬鐘珩、任尚卿;
  中國地質專家:劉國霖、吳祺德、呂濂、王敬、覃信初。

                   三  上猶江移民的輕與重

  我曾多次來過鐵扇關雄偉的大壩,雄關勁風猶在耳畔,記憶深刻。記得還是讀高中時,班主任帶領我們一幫山娃子,從營前徒步來到陡水電站,并十分幸運地進入混凝土大壩腹內的主控制室,當我們面對現代代的工業文明時,真是大開眼界,思緒翩翩,心靈的震憾無法用語言形容。佇立在鐵扇關大壩前,只見鐵灰色的大壩巍然屹立,似一道鐵門鎖住滔滔江水,馴服地為人類服務;兩岸峭壁突兀峻拔,傲立蒼穹,溫帶植物漫布山峰,青翠欲滴;放眼水庫湖面,煙波浩淼,水碧山黛,水天一色,風景旖旎。我的同村鄉友劉恒接先生在猶江林場工作了幾十年,上猶江的山水靈氣已融入到他的內心,他曾滿懷深情地寫下這樣的優美詩句:“萬山紅綠沐朝陽,一水逶迤百里長。正是春風迷戀處,猶江今日勝漓江”。是的,上猶江水電站這顆深山明珠,正沐浴在新時代的朝陽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上猶江水電站的建成,是廣大水電工作者的功勞,其中也包括蘇聯專家畫龍點睛般的技術指點和質量把關。但我們更不能忘記,上猶、崇義兩縣的庫區人民為水庫建設所付出的常人難以想像的辛酸和奉獻。據文獻記載,上猶江水庫(水電站)的建成,淹沒范圍涉及上猶、崇義兩個縣的30個鄉鎮,7個圩鎮,149個行政村;淹沒學校113所,衛生院、所(站)70個;郵電所8個;淹沒耕地31534畝;永久性橋梁82座;山林2140591畝,并將庫周五華里內的462745畝山林和水庫水面劃歸國有。為了水電站的建設,兩縣動遷移民5487戶(上猶2886戶、崇義2601戶),23612人(上猶12814、崇義10798);其中包括遷至外縣(興國、南康、贛縣)安置1329戶、5823人,國家共撥各項安置補償經費792.2萬元(上猶435.7、崇義356.5),人均補償335.53元,其中后靠移民人均補償只有179.39元。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個特殊的年代里,水庫移民并不當成一件大事來抓,沒有敲鑼打鼓的歡送和迎接,沒有建成漂亮的小區入住,沒有優厚的土地和其他資源,更沒有高額的移民費用補助,一聲令下,老實聽話的父老鄉親就拋棄耕耘千百年的故土,拋下列祖列宗的墳墓和神靈牌,或者一步三回頭默默地走向陌生且風險重重的異地他鄉,或者投親靠友,加入親友所在的地域生活,或者就在庫區水面搭建簡陋的木棚生活,人稱“水上漂”。當移民滿懷期待走進新家的時候,面對的卻是一派荒蕪凄涼的自然環境、當地居民對移民的岐視與排斥以及艱苦簡陋的生存條件,深深的失望讓移民們心力交瘁,問天不靈。人均只有區區的179.39元和335.53元,包括建房費、搬遷費、青苗損失費、水庫清理費,即移民所產生的一切費用!那我們再來看看現在水庫移民的情況,據查閱資料,三峽電站的移民費用,以1993年的價格計算,為400億人民幣,當時預計的移民總數為80萬左右,即人均3.75萬元。當然這只是對移民的直接補償,不包括庫區舊房屋的清理等費用,也不包括后續的有關補貼,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沉默的青山作證,悠悠的江水作證,上猶江水庫移民承受著多大的委曲和不平。
  深深的失望,無邊的辛酸伴隨著上猶水庫移民半個世紀,成為時代的棄兒,命運毫無改變。江西省發改委于2006年8月24日發出的“江西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植政策實施方案”中寫道:“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水庫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普遍較差,全省農村水庫移民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相當于全省農民純收入的一半左右。移民生產資料缺乏,人均耕地只有0.7畝,移民安置區‘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用電難’還比較突出……”。另據贛州人民廣播電臺2012年8月1日報道,目前上猶,崇義兩縣還有1200多戶,4988人過著“水上漂”的生活,因為山林建成公益林,水庫被人承包,“水上漂”人家“靠山難吃山,靠水難吃水”,沒有住房,沒有土地,沒有山林,幾乎沒有一切生產和生活資源。
  水庫移民生活的窘迫狀況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事情正在或即將有所改觀。從2007年起,上猶水庫原住居民每人每年能得到600元的補償金;國務院關于扶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上猶江庫區“水上漂”農戶帶來了福音,贛州市正式啟動“水上漂”農戶上岸搬遷安置工作,決定對自主建房的“水上漂”農戶每戶補4萬元,并于2013年底前完成。人們在等待著,盼望著,他們有充分的資格得到應有的補償。
哦!我善良、忠厚、誠實、本分的父老鄉親,我承受苦難辛酸、默默為國奉獻的父老鄉親……
  我為您驕傲與自豪,上猶江水電站!您是家鄉迄今為止最大的工業建設項目,是他鄉游子心中永恒的風景線——您火熱的建設場景,非凡的歷練過程,工程師們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鄉親們如山般的默默奉獻,激發了我不盡的探究和思索;您鐵扇鎖大壩的雄姿,高聳入云的鐵塔倩影,主控制室先進的機器設備,定格在我美妙的記憶中;明麗的湖水、黛色的叢林以及從青山綠水間飄過的清新的風,將永遠在我心頭蕩漾。

(編輯:作家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中国美团外卖男男china|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的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一级性生活免费|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可以直接看的毛片| JAPANESE国产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乱妇无码大黄aa片| √最新版天堂资源网在线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配|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3p| 国产夫妻在线视频| yin荡护士揉捏乱p办公室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h片在线播放免费高清| 欧洲肉欲K8播放毛片|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99久久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日韩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农村野战videossexjyzz| 2022国产精品最新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 | jizz18高清视频|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