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古石碑:穿越時空的記憶
來源:作者:于學忠時間:2013-03-01熱度:0次
蓋州自古“上有前朝遺跡甚多”:鐘鼓樓、上帝廟、慈航寺、青石關……如繁星鑲嵌在沃野、溝壑之上,耀射出古人勤勞與智慧的燦爛光芒。而蓋州地區碑記、碑刻眾多,古石碑更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光芒四射。
古石碑的發掘與保護對于研究古城蓋州當地歷史文化、生活習慣、民風信仰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縱觀蓋州歷史碑記碑刻,主要有營建類、紀念類、歌功類、教化類、記事類、寺廟類、旌表類及游記類等。這些碑記碑刻紀事存史,文字精煉,準確生動。更重要的是涉及的社會層面廣,真正起到了補史之缺、正史之誤的作用。
縱觀煙筒山、青石關的摩崖石刻,上起明朝,下迄清代以至遺跡于今,前后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篆、隸、行草、楷俱全,無愧于“仙凡隔界”,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悠久的歷史和華美的辭章融為一體,狀景與抒情相互結合。蓋州地區的古石碑,聲名遠播,游客至此,無不稱絕。
關于碑文作者都是由有身份、有名望的官紳名士撰寫,因此,不但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有著廣泛的代表性,蘊涵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史跡,是考察研究地方歷史事典的重要依據。
據史料記載:有官紳名士,如薛廷寵、朱彝尊、李貢、茹棻、何文維,這些人都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豪;還有身居高位的懷順王耿仲明等;另一部分碑文的作者是當地的“方伯”,在蓋州的碑文就有出自孫可儒、德興、丁文浚、楊桂年、胡永年和石秀峰這些人之手;第三種撰寫者便是鄉宦、紳耆和善隱居士,如潘岱、朱世勛、陳和敬、于華春、沈慶飏、陳桂生、戰興邦、王郁云、丁漢章、李奎文,楊蔚彬、于在藻、李洸久等人便是代表。
古石碑是風光帶的一道風景,也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最好的體現石碑會向我們后人訴說著前朝古人是如何熱愛和保護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樹”的,早在幾百年前,煙筒山的先民們就創造了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的先例,摩崖為證,石刻為證,煙筒山附近村民的口碑為證。
蓋州地區地貌的特征、山地特點,造就了很多天生的摩崖奇景。昔日的文人雅士,總愛在崖石上刻字;好多千秋妙文,敘事委婉曲折。蓋州現時有多處地方保存著許多重要的碑記、碑刻,有些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很多碑文使用了經史典籍,使得碑文文才飛揚。撫今憶昔,我們讀著古人的詩詞,親近蓋州、感受蓋州,細細領略“幾多前朝事,古城竟風流。”
勤勞與智慧的蓋州古人,不僅僅只把“石文化”作為“天人合一”的建造,還當成了藝術品來精心制作,給我們留下一個個史學價值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珍品。
歷經千年滄桑和時代變遷的古石碑已然成為蓋州文脈淵源的代表和象征,是蓋州穿越時空的記憶。
(于學忠)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