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鬼節”倍思親
來源:作者:xwt740508時間:2013-04-01熱度:0次
每逢“鬼節”倍思親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農歷十月一日送寒衣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傳說清明節時,因天氣逐漸炎熱,人們要在外面納涼,閻王爺怕小鬼們夜間在外面游蕩嚇唬人們,就每到清明節時收鬼,不讓小鬼外出。到了十月一,進入初冬,天氣也逐漸寒冷,人們會在家中圍著火爐取暖而不輕易外出,閻王爺就把小鬼給放出來,被關了夏秋兩季的小鬼就恢復了自由。因此,農歷十月一日這天稱為放鬼的日子。家人為了給去世的親人過節祭奠,就殺雞割肉,炸油條,帶上燒紙陰鈔送給過世的親人而祭奠掃墓。并且還有講究,要“早清明晚十一”,因為清明節時若去的晚,小鬼給收走了,送給親人的的東西就收不到。而十月一時掃墓要等到十月一鬼放出之后才能去,這樣去世的親人才能收到送去的財物。
對于“鬼節”,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小時候,我并不明白這些,只是因為每到“鬼節”我姑姑要來我家,并且會給我們帶了些好吃的,所以每年的“鬼節”也是我非常快樂的日子。當然,有時我也會陪著我姑姑去給我爺爺奶奶上墳。我姑姑會在我爺爺奶奶的墳前,放些祭品燒些紙錢。并且一邊燒紙錢還會一邊對我爺爺奶奶說些話兒,有時還會坐在我爺爺奶奶墳前痛哭一場!每次結束我姑姑都會讓我在我爺爺奶奶墳前磕個頭,并且會拿些點心、油條給我吃。當年我陪姑姑在“鬼節”給爺爺奶奶上墳的事,至今回想起還記憶猶新!
后來隨著自己逐漸長大,我卻認為“上墳祭祀”是封建迷信,并不屑一顧。而如今當年年少無知的我已即將步入“不惑之年”,隨著我父親和我姑姑相繼去逝,我對“鬼節”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有了很深的感情。每逢“鬼節”我無論工作再忙,無論天氣多么惡劣,我都會為我父親上墳祭祀!每逢“鬼節”會讓我更思念已故的親人!而現在的我卻認為,“鬼節” 上墳祭祀,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對親人“天堂的牽掛”!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已故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我只相信有今生,不相信有來世,更不相信有所謂“鬼神”和“陰間”之說!但冥冥之中,我卻真希望其有,如果那樣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和去世的親人再相見!而我們活著的人更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親人和朋友,更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