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芒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3-03-29熱度:0次
楊 樹 芒
(朱玉富)
“五十五十芒,下來找你娘,你娘不在家,下來找你爹,你爹趕集去,找你而異去,你二姨攤煎餅,布拉布拉一天井”。春初,楊樹芒子,毛毛蟲一樣從樹上掉下來趴在地上時,我們就挎著小籃子去撿,有時是用針線穿。撿回家后母親用清水泡出苦水后做粥,或做渣豆腐吃,因那時生活困難,一個春季下來往往是吃的的肚子溜圓。
我的童年是在魯中蓮花山腹地的一個小山村度過的,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讓我終生眷戀。春天來了,柳牙欲出未露,楊樹芒便開了。望著一個個紅紅的寸長的小骨朵,像小松樹的尾巴掛滿樹梢隨風飄動,又像毛毛蟲一樣懸在空中搖擺。在我們那里這種楊樹的花穗叫做楊樹芒子,在20世紀60年代末那個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期,它像糧食一樣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楊樹芒子能夠代替糧食補充著人們青黃不接的口糧。因此,每當楊樹芒鉆出骨朵時,我便與四哥哥和弟弟放學后,邁著輕快的步履,像歡樂的小鳥一樣蹦蹦跳跳穿梭于村南河岸旁高大的楊樹林之間,四哥用他綁制的竹竿鉤子把帶著楊樹芒子的楊樹枝勾下來,我和弟弟便蹲在地上摘下那些毛茸茸的果實放在籃子里。醉人的春風吹在臉上,童稚的樂趣在說笑中激蕩,不一會工夫便拾滿了一提籃楊樹芒。當我們說著笑著把滿滿一籃子楊樹芒子交給奶奶時洗摘時,滿臉慈祥的奶奶會摸著我們的頭,和藹地說道:“好孩子,真聽說,奶奶給你們做好吃的。”只見,奶奶絮叨著把那些鮮嫩的楊樹芒子摘洗干凈,再倒在開水里燙一下,攥干水分放點蒜泥,加點醋,倒點香油,加點食鹽,這道菜便成了我們的美味,沒等奶奶安排,我與四哥弟弟便像餓虎撲食一樣吃個一干二凈。現在想來,當時那種溫馨、那種貪婪、那種激動的場面依然在眼前回蕩,因為在那個物質困乏年代,能吃到一頓飽餐野菜也是一頓可口美味。
奶奶告訴我,熟透沒有了米粒的楊樹芒子人們是很少吃的,不僅僅因為它吃來讓人難以下咽,關鍵是消化不好,容易便秘,再說吃這種食品是那時候生活困難所迫,因為在那個年好過春難掩的艱難困苦的年代人們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食品。所以每當楊樹芒子紛飛飄落的季節,落下的楊樹芒已不能再食用,我便與四哥、弟弟跨上籃子穿梭于樹林從中,用筢子輕輕摟起來,把楊樹芒子晾干用來當柴禾燒。有時候不到半天功夫,就能摟滿滿一大布袋,每當楊樹芒飄落時節,老家的天井里、磨盤上、雞窩上全是晾曬的楊樹芒。童年時因為缺乏娛樂的工具,有時候我會把兩個長長的楊樹芒子,一邊一個放到鼻孔里當胡須,邁著方步,學著《花木蘭》片段里的“李大哥講話是在偏,誰說小孩不如壯漢………..”有時候我也會在上學期間偷偷帶上幾個楊樹芒子,惡作劇地把它們放入女生的鉛筆盒中,當女生打開一看認為是毛毛蟲鉆進里面了,自然會嚇得大聲尖叫,看到她們跺腳的姿態和驚恐的眼神,躲在暗處的我們高興的手舞足蹈幸災樂禍,自己仿佛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農村楊樹芒子的吃法很多,奢侈是時候,娘會把鮮嫩的楊樹芒子洗凈切碎后,和豬肉剁一塊蒸大包子吃,也有的說,也可以用肉炒著吃,因為家庭貧困的原因,楊樹芒的吃飯也是花樣翻新。楊樹芒作為那個時代的生活補充,成為童趣的封塵記憶。因為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農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頓白饅頭、下頓餃子晚上肉的富足生活,已經成為家家戶戶普通飲食,在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后,又開始返璞歸真的向往野菜,心中總有這一種親切感縈繞在心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又到楊樹芒飄落季節,看到曾經為人們立下汗馬功勞的楊樹芒被春風的吹得散落在天地之間,被環衛工裝在了垃圾車上,心中有一種空當當的失落和悲切。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