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簡單
來源:作者:鄭云霞時間:2013-03-30熱度:0次
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在物質的浸潤中長大,很多人在擇偶時難免物質化或者被物質化。記得年少時,鄰家姐姐談戀愛,每次男朋友來就有好吃的捎帶著,尤其是逢年過節(jié)。我們這些饞嘴的貓兒就像小貓咪聞見魚腥味兒一樣,“喵喵喵”叫個不停,直到姐姐給一顆糖豆兒或者一塊兒餅干:“拿去!快走!”方才罷休。
我很慶幸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更慶幸生活在一個傳統(tǒng)觀念比較深的家庭。自小接受的就是把精神追求和享受放在首位。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輩吃苦耐勞、樸實無華的作風成為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那時,做了好事或者考了好成績,最大的獎勵就是精神鼓舞。父親總是會夸我:“不錯!繼續(xù)努力!”記得有一次,我做了好事,把它寫成日記記錄下來拿給父親看,父親寫下:“持之以恒。”現(xiàn)在想起來,那是父親在我心底種下“善”的根,培養(yǎng)純粹的精神享受。正因為如此,幸而擁有天真樸實的童年,熱情憨厚的少年。
小時候放假最快樂的事,就是可以把爸爸的書柜翻個底朝天。什么《十萬個為什么》、《戰(zhàn)地新歌》、《人民畫報》、《科學與生活》,就連《西游記》也生吞活剝半讀半猜地瀏覽一遍。當認的字再多些時,學會了到郵局門口的閱報欄看報紙。那時報紙不像現(xiàn)在這么普遍,看報的都是大人。我,一個小丫頭片子,扎著羊角辮兒,擠在人縫中,踮著腳,扶著報框也津津有味地讀著。
童年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買小人書。每當供銷社又進了新書時,我們姊妹幾個便嘰嘰喳喳地圍著柜臺轉,隔著玻璃看,詢問價錢。回家后,大家挎著小籃到野外挖半夏、采夏枯草、找蟬蛻,弟弟們甚至到湖里去摸蚌殼,賣給生資門市部和個體戶,換來錢再去買書。
生活里有了期盼,自然幸福感倍增,滿足感倍增。
精神的追求,純粹到是一本書的獲得;簡單的追求,純粹到是用一種物去兌換另一種物,而這種純物質的獲得再轉化為精神的享受,分明是理想的光亮。它像鑿壁偷光一樣,一點點引導我們前進,一點點溫暖了我們對知識渴望的心,一路照亮了我們的生活。
因為純粹,所以簡單。
這種物質和精神的享受延續(xù)很多年,至今回憶起來還記憶猶新,依舊是滿腹?jié)M腔的美好。這種幸福使我充分享受到生命中純精神的享受帶給內心深處的單純的愉悅。
參加工作后,終于有了自由的經(jīng)濟支配權,每個月拿到工資就買一本名著,開始收藏書籍。那時,讀書、聽音樂、朗誦詩歌,一切都那么簡單而快樂,精神世界被充實的空前絕后地滿!中國名著,古典的、現(xiàn)代的;外國名著,魔幻的、寫實的,都一一被窩羅列出來,納入收藏計劃,收集起來。記得在縣大禮堂旁邊有一個書攤兒(很多書后面都被蓋上“中興書社”),是我必定光顧的地方。每次騎著自行車進城看書、搜書、淘書成為最大的樂趣。有一次進城回家時,遇上瓢潑大雨,我小心翼翼的把才淘到的《浮生六記》用塑料紙(方便袋還沒有來得及泛濫)裹好,藏在懷里,前傾著伏在自行車把上,騎車回家。到家時渾身上下,從里到外濕透了,唯獨這本書不曾打濕。心里那個美呀,和獲得這本完好無損的書的幸福,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飽滿的充實感,這種感覺就想要撐破胸腔一樣的實實在在。
因為簡單所以幸福。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