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如煙的向往
來源:作者:熊永樹時間:2013-04-06熱度:0次
如夢如煙的向往
婺源,婺源,婺水之源,被稱之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登滕王閣之后,我們從南方昌盛之都-南昌出發,一路經九江,過千年瓷都景德鎮,到婺源縣城入住。一路上,導游給我們講了九江和《琵琶行》的故事,講了景德鎮的歷史淵源。使我明白了白居易筆下的江州就是現在的九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倍嗝词煜さ脑娋浒?!
我們游覽了李坑、曉起、江灣、汪口等四個古村。進入古村,村口必有古樹成林,流水聚集,環顧四周,則群山圍繞,是該村的龍脈所在。進得村里,古老的徽派建筑透著滄桑,粉墻,黛瓦,馬頭墻,各種各樣的古石雕和木雕,反映出古微州的儒商文化和書香文化。在李坑村,我們看了北宋時期商人李瑞才和文官李文進的老宅,李瑞才的老宅臨街的正面是一面圍墻,進門須得從廁門進去,大門被圍墻遮擋住,導游講,當時的規矩商人的地位低下,所建住宅的大門是不能正面臨街的,大門前只有一步臺階,意寓著“一本萬利”,大門上石雕圖像組成一個商人的“商”字,意寓著達官貴人要進我的門也要從商人門下低頭而過。文官李文進的老宅就在李瑞才的斜對門,門前是三步臺階,意寓著連升三級,大門正對著街面,顯得大方闊綽。由此可看出當時的社會重官輕商何等嚴重。原來在學歷史的時候曾讀到過古時候重文輕商的弊政,但在現實中第一次親身感受到,有一種沉重感。曉起這個村名太富有詩意了,據說是在唐朝的時候,北方商人汪萬五為了躲避戰亂,來到婺源,看到這里四周群山環繞,云遮霧障;婺水緩緩流淌,脈脈含情,于是他感到找到了理想的居所,于是命家人點起灶火,準備做早飯,這時正值晨曦初露,一縷炊煙裊裊升起,汪萬五心潮澎湃,靈光一現,把這個村莊取名為曉起。曉起依山傍水,古木參天,最大的一顆樟樹王距今已經1580年,獨木成林,遮天弊日。村里人喜好樟樹,哪家人生了姑娘,必定在門前種上兩顆樟樹,待到女兒出嫁時,就把樟樹砍了,給女兒做上箱子等嫁妝,高高興興送女兒出嫁,因此民間把嫁女兒稱為弄璋之喜。游歷在古老的街道上,到處都是用樟木雕刻的各種工藝品,散發著樟木的清香。江灣村是四個村落中建得比較好和比較大的古村,據說,住在該村的都是蕭氏江族,是漢朝宰相蕭何的后代,因觸犯朝廷而被判滿門抄斬,逃亂到此后,隱姓埋名改為姓江,稱為蕭江。走進江灣村,首先看到的是氣度非凡的蕭江祠堂,據導游介紹,江澤民的老家曾在江灣,他們是從江灣搬到揚州去的,其故居就在江灣,老屋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空留一塊一畝多的空地,對面就是滕家老屋。江澤民總書記曾于2005年視察了江灣,并親筆題寫了“江灣希望小學”幾個大字。導游介紹說,江澤民來視察后,給江灣村每個人給了2萬元無期無息貸款,讓江灣人建設村莊,所以江灣的村莊比別處都建設得好,或許真有其事,或許是炒作,我們是無從知曉的。汪口村是古徽州的商埠碼頭,在兩水交匯之處,古老的俞家祠堂,雕梁畫棟,真稱得上是古代石雕和木雕博物館。如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變,古老的商埠碼頭的繁華已悄然無聲,留下俞家祠堂斑駁的雕刻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
眨眼之間,婺源之行已過去兩年,那種寧靜淡泊、自然純凈的山水畫面,如夢如煙、如絲如縷的鄉村味道,不時在腦海里浮現,使人生發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國土資源局:熊永樹)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