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識廬山(外一篇)
來源:作者:章校中時間:2013-04-03熱度:0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
蘇子
因廬山
悟出了一條
哲理——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讀詩》·校中
沉沉浮浮,幾易山水,地球運動的奇跡,在這變質雜巖的身軀里同樣地發生了。溫寒交替,二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過后,地球終于趨于變暖了。在那長江與鄱陽湖相夾地帶,那凸起的山體骨架,經過冰川剝蝕之后,又經歷了千萬年日月交替的沐浴,和風霜雪雨的風化,崛起秀峰,挺拔峻峭。這是廬山。磅礴五百里,奇秀甲東南,它海拔1474米,面積302平方千米。
你識得廬山真面目么?唐,李白不能。宋,蘇軾不能。我更不能,我只能用淺薄的詞語作線條,淡淡地描繪出它的輪廓。因雄偉,它是泰山;可它山光水色,襟江帶湖,卻不是泰山。因險絕,它是黃山;可它雄峻詭異,跌宕錯落,又不是黃山。它就是它,裹著一層霧紗,難見真面目;它就是它,投入它的懷抱,才認一片廬山。
初讀廬山,感覺著疊狀的群山,感悟著跌宕的山峰。山山起伏,交相輝映;山山迥異,各不雷同。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瀑布飛泉;遠看:郁郁蔥蔥,遮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藤蔓垂掛;俯看:身溝幽壑,深刻滄桑;仰望:重巒疊嶂,云煙翠峰。
捧讀廬山,讀不盡的神秘。那秀峰,被薄薄的煙霧籠罩著,婉約著少婦浴后的風情,空朦山色,有無之中,美麗心情;那瀑布,是詩仙李白打翻了自己的酒蠱,霎時,一條銀河從九天傾下香爐峰,飄逸的紫煙,美麗人生而壯烈;那霧茶,納入天宇精氣,又以青嫩的名義,跳蕩在采茶女的指尖上,一片陽光,一片溫馨,透明茶韻,恰是廬山的眉黛;那石魚,蘊含的是能量,是毅力么?長不盈寸的身子,是怎樣跨過山澗登上絕頂的呢?烏龍潭、三疊泉,水光映照出一個游動的理兒:生命不在大小,一旦有了信念,便會產生驚世駭俗的奇跡。
更甚的是,在宋朝的某一天,因“烏臺詩案”而遭貶的蘇子來了。他走進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在短暫的迷惘后是深沉的思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子,因廬山而悟出了一條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即觀察事物,不要主觀片面,而應客觀全面,否則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是蘇子讀懂了山。是因他超然山之外,超然俗之外。廬山,也因了蘇子而增添了理性的光輝和無窮的魅力。
廬山,自然造化,以它的沉穩、博大的內涵,給了我們多少啟迪和力量啊!
收獲美麗
恰是期望。這是一個小雪節后的日子,一場雪,不早不晚地不大不小地落在了黃山。
嘿,這是期待的所致。雪后放晴,冬陽鋪灑,最是看山好容。行走山中,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探索美麗無窮。
臨眺,如銀山峰由遠而近層層疊疊排列過來;陽光白雪,紅裝素裹,透明一天山廓。腳下,因了雪而一片清凈世界;暖陽如云彌散松石,隱隱約約如詩如畫。把握陽光,親吻白雪,眸子都是千般純潔,思想都是極盡遙遠。
把雪山踩在腳下,把眸子放在太陽上,捧住天臉悄問:天上何年何月?一抹藍海無煙,心懷風長,山山水水被詩心定格。江山如此多嬌,志在當折腰。長望雪峰松挺,欲抱一山神往,置于家窗案幾,抒懷給力,時時刻刻登攀。
哈,收獲美麗,興致盎然作詩題詞《夜游宮·初雪登黃山》:“極目初陽白雪,似這等,銀屏層疊。腳下行云或明滅。引游人,有千般,思恍惚。//妙處難相說,恰如是、人和天接。天上安知是何月?飲長風,放情懷,歌一闋。”
一場雪落在了雄偉的黃山,一場雪落出了心情的美麗。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