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會員原創/散文

愛的路上

來源:作者:喻紅時間:2013-04-12熱度:0

               之一:瞬間的永恒之美 

    有幸參加《南國早報》組織的“拍攝愛心照片”活動,走進了隆林縣長發鄉新華村。隆林各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是廣西僅有的2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和百色市12個縣(區)中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隆林是一個“老、少、邊、山、窮、庫”的縣份。1997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是廣西僅有的2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和百色市12個縣(區)中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廣西28個國定貧困縣之一;是電站庫區,“九五”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和平班水電站就在隆林境內建設。
    我們隆林小分隊所到的是長發鄉新華村。這是一個偏苗族聚集的小山村。Hmong人是苗族最大的支系,而偏苗又是Hmong人一個較大的支系,“偏苗”是當地其他民族對 Hmong人支系Hmoob suav的稱呼,這個支系的苗族在云南、貴州以及國外都有,但不稱為“偏苗”,而是稱“漢苗”。實際上,不管是稱為“偏苗”、“漢苗”還是“Hmoob suav”都與此支系苗族的自稱不符合,此支系的苗族自稱為“Hmoob dag”。 
    當我見到那些在周末了還在校園里靜靜等待我們到來的孩子們時,內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和辛酸。高興的是我能用一技之長為他們做些什么,辛酸的是 照相二字,在五十顆翹盼的幼小心靈中是模糊的,遙遠的。
    照相,對城市里許多孩子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這些山村的孩子,十一二歲了,還沒有照過一張相片,也沒有見過照相機,更別說見過照相機中的自己了。
    當我舉著相機為他們拍下一張張相片,再回放給他們看,他們的笑臉,瞬時融化了我。我問他們高興不高興開心不開心?他們大聲歡呼:高興、開心時,我內心里雷鳴一般環繞著的聲音久久不息。我不知自己能帶給他們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們帶給我的震動,會貫穿在我今后的行走中。
    大山,把新華村擋在了一個固定的空間。這里窮山惡水,生存條件極其惡劣。一條簡易的盤山路,沿著山腰盤旋延伸。一百多人的小山村,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孩子,青壯年都到山外打個去了。打工,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一些變化,更多的人了知道外面的世界。二層磚瓦小樓漸漸替代竹木小屋,算是小山村與現代社會的接軌。
    我們來的前一天,這片山村的天空給他們帶來了一場及時雨,干枯的梯田里有潤澤萬物的水。山縫縫巴掌大的泥土里的玉米綠了,山腳下饑渴的田里有水了!我們來到山村的時候,村民們忙著插秧去了。如果趕不上這趟雨水,這季作物該荒廢了。
    知道我們是來為他們照相的,許多村民從田頭地間趕回來,身上帶著泥土,臉上帶著笑容,走進了我們的鏡頭中。
    八十多歲的老奶奶拄著拐杖來了;
    生病多年不出門的老漢拄著拐杖來了;
    孩子們帶著好奇的眼神來了。
    小豬娃在村巷里旁若無人地尋食,大狗小狗趕熱鬧也都來了。這個山村的狗見著陌生人都不狂吠,也不呲牙咧嘴。可見這是一個多么安靜和諧的鄉村!
    他們人生的第一張照片,一切都是原生態的,美得那樣動人心魄!
    堅守在這片大石山區的人們,固守著怎樣的信念,才會如此淡定地生活著?他們的根具體是什么?我弄不懂,但是我想,那一定是這個民族的魂。守住自己民族的魂,也是一種難能可貴。
    我們來了,我們走了。但愿我們留給他們的那些瞬間,能在他們的心間,刻下永恒的美麗。


                 之二:到福吉巖旺山寨

    早在一周前,中國《瑤族網》副總編輯韋勝山老師邀請我參加他組織的一個獻愛心活動,說是到平果縣榜圩鎮福吉村一個貧困的瑤族山寨巖旺,送去上千件來自北京、福州等地捐獻的愛心衣物。我沒有任何思慮立馬答應。獻愛心,其實不是我們能獻出什么,而是我們自己需要把一種情感安置,在幫助了別人的同時,安置我們自己的身心。
    出發的前夜,睡得很不踏實,害怕散漫慣了的自己誤了出發時間,對未到達的地方,內心里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對于未知和未到達之處,我總會惆悵。因為無法想象也無法預知,誘惑的美感,支起了無窮的勇氣和內心深處渴望抵達的欲望。
    黎明在等待曙光,我和女兒背著行囊站在十月的街頭等待第一趟公交車的到來。我們也需要一縷曙光,那縷光,在大山深處,一個叫福吉巖旺的瑤族山寨。公交車來了,明亮的車燈照亮了前方的路。早晨如期而至,美好的一天開始了。七八輛車三十多人,于2012年10月21日早晨,從南寧、大化、平果等地分赴集中地點瑤山山腳—平果縣榜圩鎮福吉村晚伏村,那里是我們這次行程車輛所能到達的最終點。
    小村莊晚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莊前,有連片的水田和池塘,四周都是高山,使得這一方田園有著世外桃源的韻味。經過高速路山上的飛馳,鄉村二級路的顛簸,從車上下來,整個人還是如米在簸箕里被拋起的感覺,見到眼前的景色,所有的人都來了精神,人的精神,與大自然有著最直接的通聯。環境可以讓人萎靡不振,亦可以讓人精神振奮,環境帶給人不同的精神風貌。鉆出車子,站在田園秀色前,舒展著身心,真是一個金不換的時刻。
    各路人馬匯齊。愛心物資由兩匹馬馱著走馬幫路,先行出發。我們三十多人跟著韋勝山老師走另一條山路。開始進山了。起步就開始爬山,在我們跟前的山,是大石山區特有的峰叢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坎坷嶙峋,石頭,尖的如石筍,薄的如刀片,每一步都是登高,倒是符合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路,不是我們腦海里所認知的路。這里所謂的路,證實了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可是這條路,并不給路奠定一條路所應有的內容,而是形成,被毀,再形成,再被毀重重復復地新生。一場大一些的雨,即能把人走多了便成了的路打回到最初的狀態,人,與大自然的對抗,在這條路上重重復復上演。
    山路的難行,比想象中要艱難。
    路,不語,看著瑤民的腳步,一代一代堅實地行走;山,含笑,笑看一代又一代瑤民從山里走出山外,從山外回到山里。只有野草和灌木,默默地讓開,把一條延伸的空間,給無數由此經過的身子讓路,讓路擁有一條路的形狀。
    在這條路上的行走不叫行走,而叫爬山。人,俯著身子,與山形成十五度角,邁出一條腿,然后拉直身子,再俯身邁出另一條腿,在不斷的俯仰中,以叩拜的姿勢完成行走。人類的進化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爬山,讓我們回到了人類的初始狀態。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叫爬山了。
    俯仰著身子,才幾分鐘便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吃苦能磨練人的意志,只要不放棄,堅持往前走,總能到達目的地。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我們勇往直前,向著大山深處進發。
    山,綿延起伏,路,崎嶇蜿蜒。汗水從每個毛孔滲出,然后被山風帶走。不知何時,我們對幸福的感受越來越淡,我們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卻離幸福越來越遠,遠到對幸福毫無知覺。金秋重陽,天高云淡風輕,站在山谷,享受著風的撫慰時,幸福的感受是那樣真切。原來幸福不是得到,而是踐行。
    目的地似乎很遙遠,沒有著陸點的心情有些急迫。山路頑強地伸向山叢中,起起伏伏。灰黑的山石,一堆堆,一叢叢,竹筍一般從山的身體里冒出,經過億萬年風雨的洗刷,形成美麗的石林。石林間,積攢有泥土,生長著一些樹木,樹木不是很高大,卻充滿了一種力量和精神,足夠我們仰視。目光放低,能看到山的內容,目光抬高,能看到大自然里萬物的精神風貌。一些石縫里,生長著玉米,那是大山里的人,與山的對話。平靜的山,包容著世間萬物。山,身高不言高,體厚不稱厚,任憑風吹雨仍靜氣、安然。大山里的人正是讀懂了大山,所以才會世世代代與大山相依相存吧。
    看到越來越多的農作物了,看到石山上的房屋了,看到山洼處裊裊炊煙了。一個多小時爬山過程,看不到一戶人家,這下,虛空的內心終于找到著陸點——這個叫做巖旺的瑤族小山寨。
    說是山寨有些大,這里只住著六七戶人家,散落在山蛙四周的山腳下,一戶人家正在建新房,四壁已建好,正面的墻上貼著一條龍。因為不知道他們有什么避諱,所以不敢拍照。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不遠處的窩棚前破篾子,棚子里有著簡單的家什,窩棚旁有幾洼青菜,再過去幾步,亂石旁有一叢竹子,那些亂石,如果在城市里,是精美的奇石。
    在寨口,瑤民大哥蒙廷生,唱起了瑤族山歌,曲調高揚,歌詞大意是:跟著哥哥齊心協力蓋房子。剛才還弄不明白,為什么住在大石山區的瑤民們能在這缺水少土之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們為什么堅守這方土地等種種疑惑,在生長于石縫間的農作物里,在福吉巖旺這個地名里,終于在這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山歌聲中找到了答案。
    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像久別的親人一般問候歡迎我們:回來了!是啊,回來了!回家了! 我們素昧相識,我們從不陌生;我們是你們大山外的親人;你們是我們大山里的親人。
    大山依然不語。陽光透過玉米的枝頭,含笑。
    十二歲男孩蒙炳富,一雙清澈的眼睛看著我。說起在失去父親的歲月里,母親帶著他和哥哥在大山里生活的故事。不難想象,在這個貧窮的大石山區,一個女人牽著一雙幼兒,爬著生活這座大山,有著怎樣的艱難。十六歲的哥哥小學畢業后輟學在家,他不再讀書,令人惋惜。我們帶來的愛心衣物,能否筑起一道擋風的籬笆?我不知道。小男孩蒙炳富的眼神明亮,我似乎看到了一種希望和精神。
    后來我才知道,前來參加這次愛心活動的還有: 嘗梅村貧困瑤族戶10多人;榜圩福吉貧困瑤民代表3人;瑤族孤兒文武兄妹5人;大化古文鄉懷榮村瑤族貧困戶代表3人。他們都那樣平和,不卑不亢,我甚至以為他們都是旺巖這個山寨的人。一切都像一家人那樣隨意、平和,我們好象帶著禮物回家看望親人,沒有任何拘束。說實在的,之前我還害怕會看到卑微、自賤,我更加害怕瑤民們會把我們當成施舍者。
    在一群堅守大山的瑤族同胞面前,我想起孔老夫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是啊,仁愛之人的心多是平靜的,象瑤山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牽動,以愛接人待物,像群山一樣永遠向山外萬物張開自己的懷抱,寬容仁厚,既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成為永恒。
    愛是互生的,沒有誰主動,沒有誰被動。我喜歡這樣的愛心活動。
    往回走的時候,太陽在山尖尖上。途中,遇到三位坐在路旁休息的瑤族大媽,看到我們出山,都熱情地問:“回去了?再回來哦!”親切的話語,讓我想起電影里的鏡頭:母親看著孩子走出家門,遠遠的還在門口招手,大聲說:“路上小心,快去快回......”心里頓時充滿了幸福的感覺。
    由于內心里有了幸福感,通往山外的崎嶇山路不再坎坷,而是一條希望幸福的大路。來時難行的路,一下子就走完了。下到山腳下,雖然渾身再次濕透,但是心里卻有說不出的舒坦。 

                 之三:隴漢行

     這幾年,我寫得最滿意的一篇文字是關于大化的山水奇石的《山水清音》一文,這篇將近一萬字的行走的行文,在報紙上,雜志上,散文合集里,散文集里都有。許許多多讀過這篇文字的讀者,都非常向往大化這個山青水美石奇的神奇土地。在我的內心深處,對這一方土地,亦是魂牽夢繞。中國《瑤族網》幫我圓了這個夢,讓我參加中瑤網在大化召開的2012年年會暨愛心活動。再次來到大化,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這里的山山水水那樣美,這里的瑤族同袍是那樣熱情,使得這個冬天有了橘色溫度。
    紅水河像一條碧綠的絲帶,光潔、柔美。2012年的冬天,似乎來得比往年早,那個傳說中的世界末日,讓這個冬天顯得冷酷。不知是不是因為有愛,來到大化的第二天,氣溫回暖,像春天一樣,陽光明媚。使得冬天的冷色調變得溫熱起來。全都穿著冬裝出行的我們,被大化的熱情烘得全都滿面紅光。我們的愛,與大化人的愛,象火,越燒越旺。這把火,要燒到隴漢小學。
    早在幾個月前,中瑤網發起了給貧困山區孩子送溫暖活動,這次活動的主題是給那里缺衣少被的孩子送去軍被。倡議一發起,全國各地許多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溫暖的雙手,把自己的一份愛心奉獻出來。他們之中有收入微薄的打工仔,有生意失敗的商人,有幼兒園老師,有學生、老人,有正在國外的援外人員。大家互不相識,只因了對中瑤網的信任,大家慷慨解囊,把自己的一份愛,送給大石山區的孩子們。中瑤網副總編韋勝山老師把籌集到的愛心款,購買了八十床全新的軍用棉被以及文具,用兩輛皮卡車運到了大化。看著碼在車上整齊方正的軍被,我們被一種力量牽引著。來自湖南,云南,貴州,廣東等地的瑤族同胞代表以及來自廣西的愛心人士代表,從各地分赴大化。是愛,讓路程不再遙遠;是愛,使得坎坷的路途顯得通坦。是愛,讓互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是愛,讓我們有了隴漢行。
    有愛相伴的路途,有愛溫暖的冬天,在大化這個美麗神奇的地方燃燒。
    隴漢小學坐落于大化縣江南鄉的一個山弄里,從縣城到那里有將近三個小時的路程。大巴車只能開到山腳下的鄉鎮,上山的路狹窄,彎道多,大巴車上不去,到了山腳下,我們改乘小車。開車的師傅笑言:“我們上高速了,時速五公里。”那份豁達,那份淡定,只有在山區行走慣常的人才能擁有。沒到過隴漢,不知道什么叫山路十八彎。車子沿著盤山公路,順著山腳盤旋而上。盤山簡易公路,象纏繞在陀螺上的軟繩子,在峰叢如林的大石山里,向大山深處延伸。行駛在群山里的車子,顯得那樣渺小,車子里的我們,顯得更是渺小。車子顛簸得厲害,猶如一艘小船航行在波浪翻滾的大海之中,車里的人,猶如一朵浪花,被拋起又落下。只有山在陽光下靜默,用一種堅固的內涵給我們信心。太陽在山尖尖上時不時偷看我們一眼,含笑不語。
    上到山頂,藍天離我們是那樣近。天空碧藍碧藍的色彩,潔白的云朵似乎伸手可及。陽光把巴芒草打扮得分外迷人。透亮的巴芒草在山風中搖曳著直插云天。此情此景,想起《天路》這首歌,心里似乎也聽到了遠古的呼喚。
車子盤旋而下,下到弄底,山,如五指圍繞在四周,大自然象如來佛的手掌,讓人頓生敬畏之心。弄底有一排樓房,一排平房與樓房成直角,周圍在沒有別的房屋。房子前面是一塊平地,平地是操場。操場旁邊是莊稼地,有成片泥土的地方不多,嶙峋的山石包圍著這方小小的土地,越往上土越少,石頭越多,石頭散布開來,滿山滿嶺。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隴漢小學了。
    下得車來,看到學校的孩子們聚集在路口等待我們。不知他們這樣站立了多久?他們心中的期盼醞釀了多久?對于獻愛心,他們感悟了多少?他們用陌生的眼光看著我,看著我手中的相機,那一刻,我幾乎無法按下快門。大石山交通不便,使他們與外界的接觸少之又少。我們進山都那樣艱難,他們出山的艱辛可想而之。可是孩子們,山外有許許多多的好人關愛著你們,他們沒有多大的力量改變你們的環境,他們想用一顆有溫度的心來溫暖你們。他們的愛,如微弱的螢火,盡管微弱,仍然是亮光。孩子們,你們才是明亮的燈,照亮我們的心,把我們引向光明。
    一份小小的禮物,一張幸福的笑臉,一雙渴望的眼神,一份渴求知識的心,無不讓人感動。離開家一個禮拜的孩子們,本來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兩天的,可是因了我們的到來而留在學校里。他們要親自伸出雙手,與我們的雙手連接,這分情意讓人憐惜。當他們拍響雙手,那掌聲穿越石山,直透大山深處,穿破云天,在我們的心里回蕩繚繞。孩子們,我們帶給你們的太少太少,你們給我們的太多太多,多得在我的心底里趟成了河。
少年強則中國強!孩子們,你們是盤王的后代,你們是大山的后代,努力學習吧,做一個強大的人,改變大石山區的生存狀態。
    我們來匆匆,去也匆匆。我們如蜻蜓點水一般,蕩起漣漪就走了,那些漣漪從此后在我們心里成了牽掛,在你們呢?會是什么?我但愿沒有打擾你們平靜純真的心。在2012年的冬天,讓我們用愛溫暖彼此。

               之四: 三上江南

    古往今來,最為奇妙的地名就是“江南”了。地理上的江南,是指長江三角洲,包括揚州、鎮江、南京、無錫、丹陽、上海、蘇州、杭州、湖州、紹興等地方。文化上的江南范圍還要廣一些,包話安徽南部、蘇南、浙北等地。“江南”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其現代意義起源于唐朝。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將江南道細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此后,地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漸穩定在今蘇南、浙北一帶,直至今天。
    “江南”二字,讓人有許多的聯想,那些聯想美好、浪漫,漣漪一般蕩漾開去。說到江南,人們腦海里會浮現出楊柳依依,小橋流水人家;說到江南,人們會想起乾隆三下江南的甜美故事以及風景如畫的大好河山;江南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
    有詩曰“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我所要說的江南,與人們腦海里的江南有著異域一般的區別。江南與塞北的對比,與我所到過的江南,還真是有得一比。這個江南雖沒有塞北的蒼涼、粗狂,卻也沒有江南的雅致,柔美。這個江南位于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部,距離縣城有66公里。江南鄉屬于喀斯特地貌,著名的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就在其境內。
    江南鄉境內有一條野性的河——紅水河。紅水河穿行於高山峽谷中,坡降大,河水因流經紅色砂貝巖層,水色紅褐而得名。紅水河橫貫過江南鄉域北部村屯,山環水,水環山。因了上游水電站的建立,現在的紅水河如一匹被馴服的野馬,在人類與大自然的交戰中,乖順得猶如一條碧綠的綢緞。少了野性的河流,風光旖旎,倒也有了幾分江南的味道。喀斯特地貌的山,有著其獨特的韻味,這里的山綿延鋪開,一望無際,說這里是山的天域毫不為過。走進群山懷抱,猶如進入了山的森林,在山谷處,四面八方都是山,在山頂遠望,極目處全是山尖尖。
    江南鄉我到過三次,也算是三上江南了。第一次是2009年跟隨廣西作協組織的“文化名人大化采風行”活動;第二次是參加中國瑤族網站在大化召開的2012年年會暨愛心活動;第三次則是2013年1月9日,參加“中國江南瑤山互助Q群與廣西電網大化供電公司愛心活動”。這次愛心活動是走進江南鄉法棠村小學,給那里的孩子們送去全國各地愛心人士捐贈的物品。中國瑤族網副總編韋勝山老師和愛人以及隆安縣幼兒園老師黃馨葵購置了一百多頂帽子,東升幼兒園園長甘麗群、鄧艷新、甘愛群等老師捐贈了幾十張床單、毛巾被以及一批衣物;筆者一家人也盡一點心意,為法棠村小學的孩子們準備了八十多條圍巾。
    上次我們到大化的時候,多日的陰雨天放晴了,久違的太陽露面了。說來也巧,這次也是這樣,有一段日子沒見到太陽了,南方的冬雨,冷得刺骨,室內只有三度,都市里的人大都開取暖器取暖了。出門帶著雨傘的我們,在前往大化的路上發現了太陽露出的臉。太陽一直掛在天空,我們看著它升起,看著它慢慢地往山的那邊落下。陪著我們一整天,直到我們踏上歸途。是不是愛有著神奇的魔力,而具有了驅逐風雨之能量?我在心里暗暗稱奇。
    這個冬天有點冷,深山腹地里的法棠村小學的孩子們缺衣少被,有的孩子只穿著一件單衣,腳上是涼鞋,而我們穿著羽絨衣穿著保暖褲仍然被寒風吹得打哆嗦。前往法棠村小學的路,像一條長龍在群山間盤繞,有人說這也是一條天路!誰說不是呢?這是一條沿著山勢硬鑿出來的路。這是一條金光大道,有了這條天路,溝通的不僅僅是山里山外,如歌里唱的: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遙遠。從此,山里和山外不再是不可逾越,從此,心與心可以貼得很近,那溝通的不僅僅是天塹啊!
    法棠村位于群山深處,它不像其它村落在低洼處,而是處于山頂上。從遠處看,所有的山都是寶塔狀,上到山頂才發現,山頂另有一片天地,順著山勢,房屋高低錯落,這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山村,沒有成片的土地,最大的一塊平地,就是法棠村小學。我在村民殘破的外墻上看到這樣的標語:“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人。”“掃除文盲,奔小康社會!”可見,這里的瑤族同胞對教育的重視,和渴望。自然條件的惡劣,村民們要脫貧致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子孫后代身上,把希望寄托于明天的那份熱切,在學校這片平整的土地上一覽無遺。
    法棠村小學是一位臺灣愛心人士捐建的,學校操場的旗桿就立在上頭,紅旗高高飄揚在天空。這里的天空是那樣藍,云是那樣白,沒有污染的空氣,一切都那樣單純、干凈。一棵大樹傲立在村口,在大石山區實屬少見。冬天了,樹葉已落光,樹干上的青苔述說著歲月的印記。枝椏蒼勁地伸向天空,我站在樹旁,仰望天空,太陽在樹隙間灑下,七彩的光暈晃亂了我的心,大石山上能長成這樣參天的大樹,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造就的。在一面墻上,我還看到這樣一條標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我靠近一戶人家,兩條狗汪汪叫著向我跑來,嚇得我一下止住了腳步,不敢動彈。兩位坐在天臺上曬太陽的婦女看到我驚慌失措的樣子,笑了,說:“不用怕,它們不咬人的。”我站在原處不敢挪動一下,半信半疑地看著向我奔來的兩只狗,果然,它們圍著我轉了一圈,把我的氣息收藏好,非常友好地看著我,眼睛里沒有一絲敵意,我向后山走去,它們跟在我后面,好像我們已經成了朋友。后山是亂石崗,村民們在亂石間整理出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土地。說土地二字顯得那樣厚重,看著那些有泥土的地方,我想起自家陽臺上的花盆。繼而想到學校里的那些孩子。他們難道也要在這里生生世世嗎?老實說,我喜歡這里清新的空氣,喜歡這里的山,山坡上的巴芒草,喜歡山里蕩漾的風,在我的生命中,這只是一個風景,我走過的無數風景中的一個。我的來,我的去與這片土地如風過無痕。可是,這里的人們則不然,這是生養他們的土地,是他們的故土,是他們的祖先是他們的后代的生息之地。
    聽老師們說,這里路難行,除了臺灣愛心人士捐建學校,還沒有其他愛心人士來過。我們是第一波給他們帶來物品的人。難怪,當孩子們看到滿滿一皮卡車的東西時,發出“哇”的驚訝聲。當他們接過帽子戴在頭上時,那止不住的歡喜洋溢著陽光一樣的燦爛。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張張稚嫩的臉上,心里感動得要命。看到女孩們把圍巾摟在胸前,舍不得圍上,我的心又酸酸的。刨除物質層面上的東西不說,孩子們的那份歡喜深深感染了我。當我們不停地索取物質的時候,我們總是無法控制對物質的欲望,我們覺得自己的天空不夠寬,自己腳下的地不夠大。當我們的心裝滿更多的欲望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得”的喜悅。“得”的歡喜,猶如現在的過年一樣乏味。小時候,哪怕是得到一張玻璃糖紙都會歡喜半天的我們,現在就算是得到一盒糖也不會開心了。孩子們的心里有一個風光旖旎的江南,而我們已經失去了“江南。”
    一個小女孩說她長大了,也要象這些愛心人士一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仿佛看到了她心里的那個江南,我心里亦是升起一個江南:讓愛在你心中,讓世界為你轉身!愛心活動,灑下的種子,會在大石山區長成一個又一個江南。江南二字不再專屬于地域,在愛的路上,江南二字將賦予新的寓意,
    有愛撒下的地方,處處是江南!



(編輯:作家網)

上一篇: 哦,那一片幽林

下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啊鲁在线观看| 国语做受对白xxxxx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色视频| 翁虹三级在线伦理电影| 中国大白屁股ass|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直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免费鲁丝片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三区|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欧美性最猛xxxx在线观看视频| 男女污污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RE久久精品国产|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 国产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巨大黑人极品videos精品| 杨晨晨被老师掀裙子露内内|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 污网站在线观看| 看欧美黄色大片|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在线影院| 羞羞答答www网址进入在线观看| 青青草91视频| 高清一区高清二区视频| 黄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4408私人影院|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黄色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免费-99久久国产免费 99久久国产免费中文无字幕 | 扒开双腿猛进湿润18p| 手机看片国产在线|